精神疾病康复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精神疾病康复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应用研究

金佩虹

(四川省江油市精神病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精神病康复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单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手段,实验组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的治疗途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通过干预12个月,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等方面上,实验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实验组患者中,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有效18例、显效10例,对照组总有效24例,总有效率80.0%,其中有效20例、显效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和单纯药物治疗精神病的比较中,认知行为疗法具有明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各生理指标更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人们的精神及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因为精神患者较为特殊,加深了精神疾病的治疗难度[1]。本次研究以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精神病康复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1.3±5.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2.1)年,首次住院21例,2次及以上9例;实验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40.4±5.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2.2)年,首次住院20例,2次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均使用单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通过治疗后症状消除,有部分或者完整的自知力。

1.3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肝肾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药物与酒精依赖患者;排除合并有不稳定或重大躯体疾病的患者;排除有脑部肿瘤的患者。

1.4方法

1.4.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单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手段,氯丙嗪的起始剂量:一次100mg,一日3次,连续使用7d后,逐渐增加剂量,一次为每次200mg。奋乃静的起始剂量是每次2mg,一天3次,连续使用1周,逐渐提高剂量:一次4mg。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认知情况和思维状况。

1.4.2实验组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的治疗途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第一步:对患者行为和认知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分析采取认真行为治疗手段,一般每周2次左右,一次持续50min。第二步:完善和患者的医患关系,按照实际的认知心理学知识,科学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大程度上强化患者治愈的自信心[3]。与患者积极展开交谈,有意识的针对互动中患者不合理或者错误的认知,并且及时进行纠正,助于患者展开检验假设,在检验不支持以及支持错误假设证据的基础上,确保患者充分掌握到自己的不正确认知。同时告知患者掌握到该类错误认知和临床症状的关系,包括躁狂、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可以对自己的歪曲认知自觉进行改正。第四步:帮助患者每天展开一次放松训练,一次训练时间需要超过30min。同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相关的日常活动计划,给患者提供一部分可以完成的活动,逐渐强化患者的自信心。告知精神病患者展开评估、识别、纠正歪曲以及不合理认知的方法。第五步:帮助精神病患者借助书面对自己的思维情况进行记录,充分分析这些心理活动,实现纠正错误认知的目的[4]。

1.5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依据精神病患者的相关疗效标准,制定如下的疗效判断标准。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相关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患者的认知及行为状况也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患者的认知及行为状况也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关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变化,患者的认知及行为状况也存在歪曲与不合理。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通过干预12个月,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等方面上,实验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认知行为干预其实就是一类按照实际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对行为与情感进行影响的理论假设,在实验认知和行为技术的基础上,以求对患者不良认知的改变。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残留症状,帮助患者自知力的尽快恢复,优化患者的神经性思维[5]。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干预12个月,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等生活质量等方面上,实验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实验组患者中,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其中有效18例、显效10例,对照组总有效24例,总有效率80.0%,其中有效20例、显效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和单纯传统药物治疗精神病的比较中,认知行为疗法具有明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各生理指标更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金芳,张婷婷,张明,等.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在抑郁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215-216.

[2]邹海欧,王凤,李峥,等.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干预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33-36.

[3]龚建兵.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8):1176-1178.

[4]刘振东.认知行为疗法对伴慢性疼痛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9):830-832.

[5]徐良雄,高卉,刘祖松,等.音乐治疗联合行为疗法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3):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