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排球专项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排球专项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冯斌段广明

冯斌段广明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1)

摘要: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排球选修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教学实验法等方法,进行分层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排球教学中实施动态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技术水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排球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2

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有排球的教学。“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的教法在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还很直观的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保障,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水平差异急剧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排球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排球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快的进行学习和接受排球技术,是目前排球教育工作者的重大研究课题。分层教学法在很多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较少。作者通过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运用,创新排球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因材施教,拟解决学生在排球课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对于推动高校排球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结果与分析

(一)排球专项课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实验对象的分层。

依据调查和测试结果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对学生分别设A组(提高班)、B组(普通班)、C组(基础班),进行“动态”分层教学。其次依据排球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靠着离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学习、达标。然后对同一教学内容(传球、垫球、扣球和发球),按照学生的不同组别,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最后,根据分层教学的特点,制定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模式。

表1排球专项课中实验班教学对象分层

层次学生分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评价内容与要求

A组(提高班)有一定的排球基本功或协调性和运动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掌握并达到高校排球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熟练掌握排球的运动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能够组织和进行简单排球比赛。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自我创新的套路动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能力。期末专项考试成绩50%+学习进步幅度20%+学习态度20%+理论10%

B组(普通班)主要是能按排球教学进度和要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排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和竞赛规则,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基本动作加眼神与节奏的配合,要做到动作规范,形神兼备。期末专项考试成绩40%+学习进步幅度25%+学习态度25%+理论10%

C组(基础班)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柔韧性、协调性都较差的学生掌握本学期高校排球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基本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末专项考试成绩30%+学习进步幅度30%+学习态度30%+理论10%

表2进步幅度对应得分表

进步幅度10%20%30%40%50%60%70%80%90%

得分6065707580859095100

通过表2我们可以知道:A层、B层和C层三个层面的考试内容和标准一致;三个层面进步幅度和学习态度最高的是B层。

教学实验的主要四个阶段:①传球技术②垫球技术③扣球技术④发球技术。

依据考核测试结果和学习态度将实验组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动态升降排名,在①、②和③阶段考核结束后,分别把C层和B层考核成绩前五名的学生升级,同时也把B层和A层考核成绩后五名学生降级。

2.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实验分析。

表3实验前学生情况差异性检验表

组别基本情况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水平

身高体重年龄1500米助跑摸高三角移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

实验组173.28±3.8267.00±3.9520.35±0.826.21±0.132.92±

0.148.7±0.6151.50±10.5336.65±14.3254.50±12.7653.50±9.47

对照组172.97±4.2965.96±3.1320.44±0.876.25±0.113.01

±

0.118.9±0.7949.95±9.3740.20±14.6751.35±9.8349.95±0.04

P值>O.05>O.05>O.05>O.05>O.05>O.05>O.05>O.05>O.05>O.05

表4教学前学生专项技术水平成绩比较表

组别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85-10075-8460-7460以下

n%n%n%n%

实验组122012203253.346.7

对照组1118.31016.73456.758.3

通过表得知,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各项差异性检验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O.05),这为实验教学和对比分析的公平性做了数据保证。

表5实验后学生情况差异性检验表

组别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水平

1500米助跑摸高三角移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

实验组6.14±0.123.12

±

0.128.1±0.4382.60±6.4679.50±7.5181.50±7.5188.60±5.24

对照组6.17±0.213.06

±

0.138.6±0.5576.40±7.8672.60±9.3174.50±8.3183.90±7.83

P值>O.05<O.05<O.05<O.05<O.05<O.05<O.05

表6教学后实验组学生成绩比较表

层次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85-10075-8460-7460以下

n%n%n%n%

A层94510501500

B层735115521000

C层630115531500

从数据显示:成绩都有变化的是三角移动和助跑摸高,而1500米的成绩基本上变化不大。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进步更大一点,可见“动态分层"教学在提高学生速度和力量素质方面,效果要比对照组明显;而在提高耐力素质方面,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明显变化。

实验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以后,传球、垫球、扣球和发球技术的考核成绩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在练习前后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分层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运动水平动机比较分析。

表7实验组学生兴趣态度调查统计

内容组别好一般不好

n%n%N%

喜爱排球运动,能充分体验到排球带来的乐趣实验前1931.62846.71321.7

实验后27452846.758.3

形成对排球运动的爱好与专长实验前2846.718301423.3

实验后3151.72236.7711.7

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和基本技术掌握的程度实验前2643.32338.31118.3

实验后30502643.346.7

表8对照组学生兴趣态度调查统计

内容组别好一般不好

n%n%n%

喜爱排球运动,能充分体验到排球带来的乐趣实验前2033.327451321.7

实验后2643.32338.31118.3

形成对排球运动的爱好与专长实验前2643.32033.31423.3

实验后2846.72338.3915

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和基本技术掌握的程度实验前27452440915

实验后2948.32643.358.3

表9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兴趣态度调查统计

内容组别好一般不好

n%n%n%

喜爱排球运动,能充分体验到排球带来的乐趣实验组27452846.758.3

对照组2643.32338.31118.3

形成对排球运动的爱好与专长实验组3151.72236.7711.7

对照组2846.72338.3915

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和基本技术掌握的程度实验组30502643.346.7

对照组2948.32643.358.3

通过统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的变化发现,实验组变化幅度比较大,提高了近14%;爱好与专长也提高了5%;对排球运动的认识和基本技术掌握的程度提高了7%。可见,在排球专项课中实施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分层教学法”在排球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水平差异程度,进行合理的分层。其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制定方面要体现出系统性和层次性。利用动态学习、动态升降、动态评价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层教学的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考核成绩也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分层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3.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组对排球课程的满意度、兴趣态度都比对照组学生要高,实验组的学习动机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4.实验组在学习中所表现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明显比对照组强,“动态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建议。

在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整个教学中也需充分体现分层的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有所获。本教学实践中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社.2001

[2]任世卿.分层教学法在高校排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中的实验研究[J].科技信息,2009(6):247.

[3]付月红.高中排球技术课上运用“分层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3):48-49.

[4]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9,(6).

[5]程云峰.对乒乓球普修课“层次升降”分组教学的初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

[6]刘芳等.分层次教学法在高校乒乓球技术课中的应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