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研究

洪明顺/

洪明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我国经济自9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持续存在,虽然去年国际收支“一顺一逆”,但是今年一季度再次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双顺差问题一直左右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研究双顺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双顺差产生原因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缓解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顺差;人民币升值;扩大内需

一、引言

(一)概念介绍

双顺差指的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其中,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指货物进出口收支、服务收支、收益项目收支、经常转移收支等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指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

根据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总是呈现“一顺一逆”或收支大体平衡,因此,双顺差是一种与国际收支理论相背离的特殊的经济现象。

(二)国际贸易背景

2012年我国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173亿美元。国际收支从1999年以来的持续的“双顺差”转变为“一顺一逆”,即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显示了我国国际收支逐渐实现了自主调节、自主平衡。

2013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5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18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570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双顺差。表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双顺差这种特殊的国际收支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一)高储蓄、低消费所引起的国内需求不足

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显著的特点,储蓄大于投资,消费小于投资,进而表现为国内需求不足。根据宏观经济学中“两缺口”理论,国内的失衡必然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外贸顺差=储蓄—投资。我国储蓄高于投资,使得我国在国际收支项目顺差。而我国储蓄率高,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在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导致居民防御性储蓄高居高不下,引起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二)国际产业分工及产业转移

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日益明显。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各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我国以劳动力廉价作为比较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一方面使得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使得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由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现象长期存在。

(三)资本流动管理方面不健全

在资本流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我国为了吸引资金引进外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本流入上实施“宽进”管理办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导致我国国际收支账目上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在本国企业对外投直接投资的资金管理上,实施“严出”的管理体制,每项资本要流出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大大限制了资本的流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账目上的顺差。

(四)利率及汇率制度

一方面,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常年施行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的利率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国际投机资金具有追逐利益的特点,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常年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投机资本经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市场,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预期下,人民币升值预期更为强烈,以此产生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的恶性循环。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对于国际收支双顺差,我们应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国际收支顺差的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给经济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国际收支双顺差直接的结果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均衡的有力手段。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利于我国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力。

在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大量的外汇占款的形成,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到国内市场,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刺激企业投资,带动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消极影响

第一,双顺差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方面,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的供应过多,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人民币的对外升值,大大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大提升,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吃进很多的外汇,导致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第二,双顺差增大了货币政策的成本。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激增,央行处于被动干预地位,对冲操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为了稳定币值,央行不得不买入外汇被动地向市场投入大量基础货币。基础货币过多的投放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采取对冲操作措施,向市场出售债券,将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对冲掉。因此双顺差增大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成本。

第三,双顺差加剧了贸易摩擦。我国的外贸顺差源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我国成为被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第四,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国际收支双顺差最终使得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保持足以弥补短期国际收支逆差的条件下,维持本币稳定,使得外汇储备潜的损失达到最下。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在保值增值管理方面难度十分巨大。中国外汇储备大部分以美元形式持有,自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持续贬值,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因此大幅缩水。

四、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民生、扩大内需

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因此,增强国内消费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促进经济长久发展唯一途径,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存在高储蓄,低消费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风险的担忧而增大预防性储蓄、减少消费需求,导致我国内需严重不足。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人们的消费能力。此外,扩大就业渠道,保障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内消费需求。

(二)调整涉外经济政策,平衡国际贸易

转变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传统的“出口创汇”政策,实行进口、出口和内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完善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扩大进口,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能源资源型产品、先进生产设备的进口,提高资源合理配置效率。

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外资高质量、高效率的利用。引导外资向西部地区投资,向高科技行业发展,合理引导外商投资第三产业,推动经济持续有效发展。

鼓励我国成熟行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对有能力对外投资的企业在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上予以优惠,鼓励本国有能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三)完善金融体制,谨慎对待资本和金融账户自由化

实施资本和金融账户完全自由化,可能导致外国资本过度流入,进而导致本国货币巨大升值压力,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为此,加快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深化国内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资源更有效发挥,消除本国企业对外商资本过度依赖。逐步渐进实施资本帐目可兑换,实行对资本流入有效控制,建立资本账户预警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稳定。

(四)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推进人民币有序渐进地升值

中国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主要顺差来源国是美国,在国际贸易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二者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应加强谈判力度,争取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加强政策协调,积极配合,共同解决贸易结构性失衡。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有序地升值。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避免由于汇率剧烈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的有序升值有利于缓解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有利于缓和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卜亚.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l):19-20

[4]陈隽侃.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分析:基于FDI流入的视角[J].金融经济,2007(20):77-78

[5]崔趁欣.对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思考[J].河北金融,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