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骨血管瘤1例报告

/ 1

多发骨血管瘤1例报告

徐宏丽

徐宏丽(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125000)

【中图分类号】R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177-02

骨血管瘤是一种呈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不易将其单独分离。从组织学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及毛细血管瘤,前者多见于脊柱和颅骨,后者多见于扁骨和长管骨干骺部。而多发骨血管廇却很罕见,为增加多发骨血管瘤的认识。现将我院一例患者报告如下:

患者:男,16岁,以夜间右髋部疼痛前来就诊。在门诊摄取X线片,如图1:

片示右侧髋臼上方髂骨及右侧股骨大粗隆处、股骨颈,股骨上段,股骨下段,可见骨小梁明显粗大,病灶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样骨质破坏区,破坏区内见不规则排列骨小梁,呈筛孔状、网格状改变,病变未穿破骨皮质,未见骨膜反应。病灶周围未见软组织肿胀。行CT平扫,如图3,病变在髋臼上方,右侧耻骨支,坐骨支,股骨颈、股骨大粗隆,右股骨下段处皆可见正常骨小梁消失,代之以粗大骨嵴,并呈网眼状,筛孔状改变。病人在北京某院做了多发血管瘤刮除术,并用骨水泥填充钛板内定术,现预后良好。

讨论

骨血管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占全部骨肿瘤的1.4%,占良性骨肿瘤的2.6%。[1]好发于脊柱和颅骨,14%的骨血管瘤发生于脊柱,占脊椎所有良性肿瘤的8%~11%,尤其多见于胸椎下段与腰椎上段,主要为椎体。多见于青少年。而本例16岁,发生部位髕骨、髋臼、股骨上、下段,如此大面积大范围实属罕见。在影像上也罕有报告。

1.从临床症状上看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本例患者平素无不适,只是在初检前一天晚上感觉右髋部不适,疼痛前来就诊时发现。

2.发病机制:骨血管瘤是一种呈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无包膜,不易将其单独分离。肉眼所见:肿瘤组织为灰红色或暗红色,极易出血,肿瘤使骨质膨胀变薄,在肿瘤壁上常见到粗糙而硬化的不规则骨嵴。镜下所见: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大多是密集的薄壁扩张血管,属于毛血管或小静脉,血管中充满红细胞,肿瘤边缘可有残存的正常骨小梁,在肿瘤组织间可见到脂肪性骨髓[2]。

3.影像表现:本例病变骨纹理增粗、垂直走行而呈栅状;部分骨纹理吸收形成大网眼状或呈囊状、筛孔状。不呈膨胀生长,无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无改变。有人将血管廇分为三期:一期病变较局限,主要呈网眼状和栅栏状改变;二期病变呈囊样骨破坏或呈网眼样骨改变合并囊样或多囊样骨破坏,不侵犯骨皮质或侵犯骨皮质但皮质尚完整。三期,病变侵蚀并突破骨皮质出现或不出现骨膜反应。本例按此分法应该归为二期,为其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

4.鉴别诊断: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鉴别。本例最易误诊为此病。维异常增殖症在影像上也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也有粗大的骨嵴,但内部多呈丝瓜络样改变,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有时呈虫噬样骨质破坏。另外可呈膨胀性生长,内部可有钙化。真正要从影像上很难区分,最终要靠病理获得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来宾等主编《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骨血管瘤17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