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观察

韩笑冬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儿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2±2.42)天、(10.23±4.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127-02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EB病毒导致,青少年与小儿较为多发[1],临床症状主要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不规则发热、咽峡炎以及肝脾肿大等表现,早期难以准确诊断,可能诱发恶性淋巴瘤以及嗜血细胞综合征等,所以必须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及时诊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6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8个月~13岁,平均年龄(4.8±2.2)岁。病程为1~30d,平均(9.9±1.2)d;对照组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4.1±0.2)岁,病程为2~30d,平均(10.3±0.1)d。两组患者之间的人数、年龄、病程均没有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

(1)患者在临床上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咽峡炎等症状;(2)患者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占到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3)EB病毒抗体阳性。如果患者出现(1)的临床症状,且后面的2项符合其中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1.3方法

治疗组予更昔洛韦5mg/(kg·次),2次/d次静脉滴注;对照组予阿昔洛韦10mg/(kg·次),2次/d次静脉滴注,疗程为7~10天。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予以应用抗生素治疗。经住院治疗3d仍高热不退者,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每次400mg/kg,1次/d,连续使用3~5d。对患者咽部严重恶化或者发生水肿者,以及可能出现的紫癜、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于合并心肌炎患儿予以静脉或口服营养保护心肌的药物治疗。对于肝脏损伤的IM患儿给予保肝、护肝药物应用。针对发热、咳嗽、腹痛等症状,及时予以退热、止咳祛痰、缓解胃肠道痉挛等对症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查血常规、AST、ALT1次,并注意不良反应,未愈者继续随访。

1.4疗效判定

(1)显效:即患儿在静脉注射药物接受后,24小时以内体温呈下降趋势,3天内体温能够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缩小,其他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好转;(2)有效:即患儿在使用药物后3天内体温出现下降趋势,5天内体温能够恢复正常,肝脾、淋巴结能够缩小,且其他症状有好转;(3)无效:即患儿在用药后5天都没有出现体温恢复的情况,肝脾、淋巴结没有缩小。且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9.70%。两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2±2.42)天、(10.23±4.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受EB病毒感染引发。该病毒是一种疱疹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唾液等方式进行传播。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及产生异常淋巴细胞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导致疾病发展成为慢性EB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嗜血细胞综合征、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早期有效的抗EB病毒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

阿昔洛韦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抗DNA病毒药物,其在机体中可以和脱氧核苷竞争性结合形成细胞激酶或胸苷激酶,产生活化型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从而对病毒DNA多聚酶进行干扰,中断病毒DNA链的延伸,进而有效杀灭病毒。更昔洛韦系由人工合成的一种广谱抗DNA病毒药物,为2-脱氧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疱疹病毒的复制被选择性抑制。其作用机制为其进入人体后,首先被病毒编码的蛋白激酶同系物磷酸化成单磷酸盐,再通过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三磷酸盐的量比非感染细胞中的量高100倍,提示在感染的细胞中可优先化。更昔洛韦的三磷酸盐通过以下方式抑制病毒DNA的合成:(1)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掺入病毒及宿主细胞的DNA内,从而导致病毒DNA延长的终止,更昔洛韦对病毒DNA聚合酶作用较对宿主聚合酶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2±2.42)天、(10.23±4.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疗效显著,住院时间均缩短,不良反应少,有效改善了预后,使患儿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采用与推广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张琳.两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9):1142-1144.

[2]陈叶,冼雄辉,包忠宪.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2):116-117.

[3]余淋.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2):4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