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记者面对各种心态的采访对象应采取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试论新闻记者面对各种心态的采访对象应采取的对策

陈超

陈超(河南煤化鹤煤集团新闻中心河南鹤壁458030)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内容提要:记者采访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采访对象配合程度,仅靠记者热情和良好愿望,难以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必须与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相呼应,采访才能圆满。

关键词:记者采访对象心态对策

记者采访对象涉及各阶层、各行业,受生活环境、人生履历、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及采访时情绪等诸多因素影响,接受采访时会呈现不同心理反映。

一、被采访者大概呈现的几种不同心态

1.积极热情,配合协作。这类对象对记者的采访有问必答,知无不言。尽管其所谈内容不凡道听途说、信口雌黄、夸大其词,但只要记者认真推敲分析,去伪存真,便可以获得有价值的资讯信息。积极配合热情支持记者采访的对象其心理动机大体如下:一是出于事业发展或打开工作局面的需要。如一些公司、企业、政治家出于宣传造势和创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需要,乐意接受采访。二是出于对事业或工作成绩肯定的需要。认为记者采访是社会的肯定,是对本人或组织的鼓舞和鞭策,所以热情接待采访。三是出于名利的需要。一些人或组织为了名和利,想利用记者的采访报道炒作,扩大宣传影响,实现名利双收。这类采访对象的动机非常单纯,仅是为了配合记者的工作而已。如车祸、自然灾害等事故目击者。他们接受记者采访自觉性强,乐意讲述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希望记者能还原现场事件。五是出于推动工作需要。这类采访对象主要是公共服务机构人员,他们配合采访,希望社会了解详细政策、工作流程、服务承诺等,向大众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六是为了交友求知。这类采访对象动机单纯,纯粹是为了配合记者工作,完全没有私心杂念。他们不会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是最诚恳、最具新闻客观性的采访对象。这类采访对象没有什么不纯动机,无非满足自己强烈的表现欲,满足心里快感。

2.不冷不热、一般对待。这类对象接受记者采访时,公事公办,既不热情,也不怠慢,谈话一潭死水、激不不起波澜。这些采访对象虽然不够热情,配合不密切,但问有所答,只要循循善诱,追根究底,也能获得更丰富翔实的材料,使采访顺利完成。抱这种心态的采访对象其原因有几种:一是对象是在完成接待记者采访的工作任务。二是认为记者的采访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出于礼貌或是为长远着想,还是耐心接待,但对记者的谈话没有积极配合的意愿或热情。三是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认,抱有怀疑戒备态度,对记者的提问有敷衍心里。这就需要记者能及时调节自身形象,努力亲近采访对象,消除他的疑虑,建立信认,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四是采访对象与媒体记者交往不深,紧张拘束,不知道如何配合记者,常常表现出紧张不安,言不由衷、说不清、道不明。还有些采访对象受当时情绪或环境影响到,对记者提问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开阔。

3.消极对待、不理不睬。这类对象对采访极其勉强,神态傲慢,常常不理不睬,极不耐烦。对记者提问,或答非所问,或置之不理,往往使采访半途而废、难得圆满。这类采访对象心态大体有:一是认为记者采访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接受采访是浪费口舌,故意消极,让记者知难而退。二是采访对象极不愿意记者打扰他的生活,对待采访态度生硬、稍不投机,便端茶送客。三是采访对象对记者的态度或行为不满,因而有意无意地为难记者,这种为难却是比较善意的,为的是让记者采访有些难度,不是那么顺利而已。四是采访对象遭人打击报复,情绪低落,或遇到重大变故,内心悲痛,对待采访不张不睬,甚至白眼相向。

4.态度恶劣,逆反对抗。这类对象对采访有严重顾虑,警惕戒备,害怕记者揭短,怕媒体爆光,竭尽全力阻止采访,力图掩饰某些事实真相,对记者严重对抗,拒不接待。这类对象是最棘手最难对付的采访类型,记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巧,往往会束手无策,无可耐何。

二、针对不同心态的被采访人记者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以上各种心态和不同动机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面对消极接待和逆反对抗型采访对象时,记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有些归于智力因素,有些归于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即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非智力因素包括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意识倾向性(动机、需要、世界观、信仰、兴趣);情感认识过程;意志过程。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

动机对新闻记者的智力活动具有激发和导向作用。当年埃德加.斯诺心中一个抑制不住的动机就是“向全世界报道红色中国的真相”。

情感是激发新闻记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徐迟在写《歌德巴赫猜想》时,完全处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中,他被生活和人物强烈感染,而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一个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对受众的态度很冷漠,那么即使智商再高也难写出激动人心的撞击人们心灵的作品出来。所以,外国一些著名记者在总结优秀记者的素质时也大都把侧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上。法国的让.布尔内说“好记者”的素质有三条:一是随时随地可以投入工作;二是严谨;三是精确。日本的加藤俊氏说“真正的大记者,名记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温和、谦虚的人”。

现在,心理学界抛起一股情商热,把情商(EQ)放在了与智商(IQ)同等的位置,甚至有人认为情商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所起的作用远远达大于智商,而这个情商就是指人的非智力因素包含的优秀品质。新闻记者的优良品质应该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种因素同时并举,不可偏废。因为二者在一个人身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闻记者要努力开发自己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品质,塑造优秀的心理素质,做到德才兼备,内外兼修。但只是记者单方面的修养和努力,难以保证每次采访都出师得利,马到功成。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这些人,同时又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完成采访。所谓灵活,并不是不择手段,而是不拘泥于一般的,普遍的、常用的采访方法,有时,需要适当采用一些非同寻常的方法技巧。

隐性采访就是一种有效的非常采访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避免出现阻挠采访等情形,从而顺利掌握事实真相,使报道更有深度和力度。

投其所好也是新闻记者的一记绝招。遇到一些态度非常消极,甚至对记者有厌恶反感情绪的采访对象,不妨察颜观色,花点时间投其所好,或拉拉家常,或谈一些采访对象非常关心的话题。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让采访对象接纳。以退为进,先予再取,自然功成。

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活德和卡尔.伯恩施坦在调查水门事件之初,曾被人拒之门外。在《总统的左右手》一书,他们这样写道:“一次,伯恩施坦去采访一个女人,她轰他。他注意到桌子上有一盒烟,要求抽完烟再走,后来,她喝咖啡,他也呷上了——慢悠悠地品着味儿,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对方开口。”他们就是运用得寸进尺的策略,先是向别人提出一个小要求,再寻找机会让他接受一个稍大一点要求,再得寸进尺地提出更大的要求。运用得寸进尺的策略,化解棘手的采访往往能够奏效。

“降温”之计在采访中也经常奏效。当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一个很大很高的要求,被拒绝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个小要求正是记者的目的。通常情况下,那人会为拒绝了你的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产生歉疚感,而答应你的小要求,从而可以使采访登堂入室。

新闻记者还应是社会活动家,具有广交朋友的社会能力、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随机应变的发散性思维、超乎寻常的洞察能力、捕捉信息的新闻敏感、见微知著的预测能力。新闻记者还应具有高尚的新闻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公德价值观,获得社会和群众的信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采访要获得成功,必须首先研究和了解掌握采访对象心理。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一种素质,那就是掌握和运用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适合采访环境,科学使用采访方法和技巧,从而圆满完成采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