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加固地基理论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强夯法加固地基理论及应用

李春鹏汪波朱林锋

李春鹏汪波朱林锋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强夯法是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着重阐述了强夯法的加固机理,系统地阐述了强夯法设计计算的步骤及相关参数的确定,并以工程实例加以佐证。

关键词:强夯法;吹填砂;地基处理;参数

1强夯法加固机理

强夯法一般采用8~40t的重锤、8~20m的落距(最高为40m)对土层进行强力夯击,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冲击波和动应力,从而提高土的强度,降低压缩性,改善土的液化条件,清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功能,同时还能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从而减少差异沉降。

如果将地基视为弹性半空间体,则夯锤自由下落过程,也就是势能转换位动能的过程,即随着夯锤下落,势能越来越少,动能越来越大,在落到地面以前的瞬间,势能的极大部分都转换成动能,夯锤夯击地面时,这部分动能除一部分以声波形式向四周传播,一部分由于夯锤和土体摩擦而变成热能外,其余的大部分冲击动能则使土体产生自由振动,并以压缩波(亦称纵波,P波)、剪切波(横波、S波)和瑞利波(表面波,R波)的波体系联合在地基内传播,在地基中产生一个波场。图1表示离开震源(夯击点)一定距离处的波长。

[引自Woods,1968]

2强夯法加固的适应范围

我国《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认为,强夯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地基,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设计计算

1)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

有效加固深度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地基土的控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深度。影响有效

加固深度的主要因素有夯锤锤重(W)、提升高度(h)和锤底面积(A),其次还有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每遍夯击间隔时间、土体平均含水量、地下水位、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以及其它强夯的设计参数等。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工程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确定工程夯击遍数的原则是根据压缩层的厚度、土质条件和设计对沉降的要求来确定。

一般可用下面方法控制:

②根据设计要求夯到标高为止。

③在有的情况下,可根据经验来确定。根据资料报导,对于砂砾,砂质土和垃圾土,夯击遍数为2~3遍;粉质土为3~8遍。最后再对全部场地进行轻量级夯击,使表层1~2m范围的土层得以夯实。

3)单击夯击能

单击夯击能其值等于锤重和落距的乘积,按式确定,单击夯击能一般根据加固土层的厚度、地基状况和土质成分。

一般说夯击时最好锤重和落距大,则单击能量大,夯击击数少,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较好。单击夯击能太小,就无法使水与土颗粒产生相对流动,水就不能排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增加夯击数不能产生加固效果。因此单击夯击能不能太小,一般应满足在单击设计加固范围内的土层得到了改良的要求。

4)最佳夯击能

最佳夯击能一般通过单点夯试验确定,对于粘性土地基,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慢,随着夯击能的增加,孔隙水压力可以叠加,因而可根据有效加固深度孔隙水压力的叠加来选定最佳夯击能。对于砂性土地基,由于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和消散过程快,孔隙水压力不能随夯击能的增加而叠加,当孔隙水压力增量随夯击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时,可认为砂土能够接受的能量已达到饱和状态。

5)间隔时间

间歇时间取决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应通过试夯来确定间隔时间。

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率与土的类别、夯点间距等因素有关。对砂性土其渗透系数大,一般在数分钟和2~3小时即可消散完。但对于渗透性差的粘性土地基,一般需要数周才能消散完。当缺少实测孔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间歇时间,对于渗透性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3~4周,一般渗透性较好的粘性土1~2周,对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夯击点布置

夯击点布置是否合理与夯实效果和施工费用有直接关系。夯点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基土情况和要求的加固深度确定,夯点平面布置的合理与否及夯实效果和施工费用有直接关系

①对大面积或饱和粘性土,采用“正方形插挡法”布置。这样会使孔隙水压力有充足的时间消散,不易形成“弹簧土”。

②对条形基础,采用“点线插档法”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效果好,速度快。

③对砂性土、含水量较低的回填土或抛石挤淤加强夯,可采用普夯法加固。

④对柱基底加固可用点夯,该法速度快,造价低。

⑤对一些加固深度较大,由于已有的设备能量大小受到限制或由于垫层厚度很大,能量在该层中消耗较大,可能达不到要求,这时可以采用二次夯击,即先在某较低的标高上夯完,在回填到设计标高,进行第二次夯击,一般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7)夯击次数

目前,在工程实践中,除了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夯击次数外,同时要满足最后两击得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的规定。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施工方便,不能因夯击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的情况。

4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某地拟建一海港,港区地层属吹填砂,钻孔揭示多为该场地地层由吹填砂、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进行地基处理。

该海港集装箱堆放区0~7.0m的地层由吹填砂。地表到地下7.0m-10.0m深度的地层为软弱地层。特别是淤泥质粉质粘土属软弱地层。

从地基承载力方面看,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为150kPa,而现有地基承载力约为50-80k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强夯的实施

①强夯机具与设备:

a.起重设备:W1001履带吊车;

b.夯锤:圆柱型,锤重170kN;

c.自动脱钩装置。

②强夯参数:

a.夯击点布置:夯点按梅花形布置,间距为4m;

5结论

1)强夯效果在夯后28d,通过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实验和荷载板试验,结果表明:填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已得到大为改良,未发现有明显影响场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是稳定的,宜于建筑五层砖混结构住宅,地基土满足150kPa的设计要求;强夯达到预期目的。

2)地基处理有效加固深度>7m,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文祥,彭振斌,强夯法设计,岩土工程界,第四卷第11期

[2]孔位学,陆新,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12月,第27卷第4期

[3]林宗元,岩土工程治理手册,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

[4]裴吉峰,强夯法地基处理浅析,山西建筑,2003年7月,第29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