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新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中药学专业浙江杭州311499

摘要:通过对近些年来中药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创新理念的研究与改革,提出以中药学发展为主,理,工,农等全方面渗透的具有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对教学目标和发展思路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各地流行病的爆发,药物治疗的创新发展成为全世界医药界的热门话题。在这流行趋势下我国高校药学教育发展的风生水起,尤其中药学在中国具有渊源流长的发展历史,因在世界医药界占有重要地位而备受重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中药学教学模式不断改革,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多种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及融合,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学专业系统和课程体系。然而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高校中药学专业教育因其没有完全脱离中医药物学-化学的教育模式而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着21世纪的基因工程,PCR等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带来的挑战,许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已经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决定对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改革。

中药学学科的现代化,综合化,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自动化仪器的兴起,使中药学的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教育本身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传授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接受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了跟紧时代的步伐,适应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发展观念,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十分必要。

一、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对新世纪中药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调查与研究,探索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法以及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学质量,积极推动对中药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社会人才需求为主带动教学改革;以师资力量建设带动教材体系的改革。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和研究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二、中药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融合相关课程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快传统中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尤其是与基因工程的交融,进一步展开对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以中药学为主,生物学,计算机学,工程学,农业学为辅的知识教学模块。以此构建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进步需要的人才。

另外要提高对中药采集加工,鉴定,炮制以及制剂生产的精度,科学运用现代自动化仪器对中药药效进行鉴定,对中药安全进行评定,对临床实践进行监督,使理论上升为实践,知识与实验技能并举。导师在学生的创新实验方面进行提点和监管,使学生在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

推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单一的课堂教育变革为在中药植物园或标本实验基地结合实物,立体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运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展示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加大对本校中药园资源的投入,将其建设成为就有自我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引入高科技钻研技术实验室,创建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实践

中药学人才根据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分别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便于术业专攻。研究型人才作为创新的主力进行对中药新药的研发;应用型人才则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进行实地研究,通过中药材的生产,药品的生产以及药品贸易管理等不同分工来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秉承着以科研为主,多学科并融的原则,促进各学科间的重组。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和学科带头人这些重要的环节,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宽教学范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融合,加强中药学,制药学和药物分析学科的协作。

学校应扩大宣传,加强与对外交流与合作。中药学院要拓宽办学思路和专业方向,重视市场与社会的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药学专家和校友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活动,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改革经验;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技术成熟规模较大的企业,医疗单位以及科研合作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对相关实验的研究分析,以达到学习相关知识的目的。有一些课本内容通过在老师讲授时让学生很难理解,但是一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会创造出更多的成果以此来推动本校的中药学发展。

中药学是我国医学史的一段辉煌历史,也是我国比较骄傲的一门学科。如何让这门学科继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新时代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方式的思考。我们要在注重中药学精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个性化能力。所谓的创新就是在日常的老师讲课中,不要让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实施灵活的知识讲解,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想与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药学专业的知识丰富性也需要我们在培养能力上更加突出对中药学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院校具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要组织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教研组要带领教师进行教材改革讨论,整合中药学课程内容使之精简、易懂、有趣。

四、结束语

中药学专业教育正面临着社会性变革,因此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对中药学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些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方面,更体现在对能力、医德等个人综合素质的需求。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价值观、人生观等,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思想观念,在治病救人、维护身心健康的行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也为中国的中医药学立足于国际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中国的中药学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拉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海外华侨研究论文集2002,3:407-420

[3]周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马凤余.彭代银.王键等.21世纪初地方药学院校人才培养研讨[J].药学教育.2003.1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