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民本特色陈明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4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民本特色陈明珠

陈明珠

山东行政学院250012

摘要: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成为转型期中国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习总书记曾言简意赅的将自己的执政理念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综观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的系列讲话精神可以发现,其执政理念的基本价值导向和特色是——以民为本。以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为框架,形成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和中国梦的远景目标,体现了新时期凝民心、聚民力、富民惠的民本特色。而在未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执政的民本导向,将是党执政兴邦不竭动力的来源和关键切入点。

关键词:治国理政民本群众利益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大局为基,以实现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目标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形成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新特色,这些讲话涉及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诸多领域。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系统梳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明确:“人民”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民本”是治国理政基本价值取向。

一、民本价值观溯源及当代释义

(一)民本思想演进脉络和内涵丰富化过程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施政理念之一,也是传统中国两千多年为政者所推崇和向往的安邦定国的施政方略,对于维护我国传统社会秩序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强调民众重要性的民本是古代政治思维最核心的部分,《尚书》中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关于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载,也阐述了民本思想的基本原理。随后,儒家孔、孟、荀对民本精神的阐述形成了传统社会中君民关系的突破性论证,构建儒家政治理论中“民为贵”的基本道德判断。孔子的“仁”体现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告诫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人”,也指“君民关系”中的“民”。而孟子作为“仁政”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更明确的阐明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在得民”的主张,将“民”放在了“国”和“君”之上。先秦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君民关系说,成为了儒家民本批判君主专制的大成者。之后,汉代民本思想家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而唐初的统治者则直接在施政理念中接受了“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先秦之后民本思想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明末清初的“民主君客”,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主是客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仅具有民本的理论价值而且提出了政治上的民本体系。比如,他阐述了君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君臣作为“共曳木之人”来为人民服务。及至近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提出的“天下为公”更是塑造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说,随着历史演进,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演变出了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等的民本思想体系。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民本思想源于我国传统社会,是传统封建社会统治者安邦定国的“工具理论”,伴随着时代的推移,民本思想作为民主思想的萌芽衍生出了以下内核价值观:一、从君臣民三者尊卑秩序关系来看,“民为贵”、“民为邦本”,民意才是国家的根本,君和臣都要以人民的好恶来为政,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二、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民本思想,不可避免的要体现以轻徭薄赋实现“富民”,“贵民”。三、朴素的民本思想已经体现了民主的萌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保障人民为国本基础上,要保障民众享有表达自身诉求和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力,是为“民治”。这些可以看做是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凝练的精髓。

(三)民本思想的当代释义

时代在变化,民本思想在与现代政治融合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变化。在分析民本的当代释义之前必须明确一个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历史产物,它与带有现代性的民主不同的特征是其传统性的存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在“兼容并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条件下,传统民本价值取向已经有了新的内容。总结来看,当代民本思想含义有:首先,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突出民众为国家之根本,执政者要做到尊民、敬民、爱民,就是要求执政者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我修养,修缮德行,要以执政为民的立场做到“以民为本”,在人民心中树立可信、可亲的形象。其次,从“民水君舟”的角度来看,执政者要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并且依靠人民,必须要紧紧的联系民众,做到为民服务,与此同时,要实现“民治”,即调动人民的力量共同治理国家,形成政权稳定的合力,以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性。第三,“政在养民”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主题。养民同富民一样,都是在突出为政者要重视民生,要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来达到发展的目标,进而增强邦安本固的能力。

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民本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独创性的理论总结,这些新理念始终站在了改革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由此形成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民本特色。

(一)以“中国梦”的目标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夯实执政为民基础

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反腐、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员“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历史上来看,密切联系群众是革命年代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保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亮相记者会上,习总书记就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后,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宣言,这就对新时期党执政为民的目标做了基础性界定。接着,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切实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严明的法纪推进反腐败进程,都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信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执政亲民的决心。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的出台,在突出制度建党的同时,也凸显了党员干部以自律强化自身廉洁意识的重要性。此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新的领导集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维护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的决心,也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要依法办事,带头遵守纪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在心里装着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为群众干实事等等。面对着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党始终牢记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此,从执政党的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党脱离群众的问题,从而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形成一个推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协调发展的坚强核心,进而才能为转型期的中国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仅仅依靠人民群众智慧汇聚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要紧紧依靠群众,重视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来推动亿万群众齐心协力促改革。在深刻的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时,习总书记突出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亿万人民的实践,要善于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得改革的成果更加公平公正的惠及全体人民,不断的为改革夯实群众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治理”的理念代替了“管理”成为了新形势下治理国家的方式和手段。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制度从制定到执行的有效性,而治理的特点在于强调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管理,这一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从而维持社会活力与秩序共存局面的转变。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习总书记指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深刻的认识到民惟邦本,让人民成为推动改革发展前进的推手和践行者。从如何依靠群众的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就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群众成为检验党的建设效果的裁判。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同时还指出,“作风建设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评议”,这就是要求要切实以群众的监督来敦促作风建设效果落到实处。总结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始终与人民交心,与人民共甘苦,与人民同奋斗是共产党胜利的法宝和必须坚持的准则。人民群众作为改革主体力量的历史地位促使党的建设必须坚定明确的人民主体方向,也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结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才能确保我们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三)坚持执政为民以促民生保障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坚持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方向,党中央也深刻的认识到新的形势下,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权为民,创业富民的理念,在密切党民关系,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首先,坚持用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在新修订的《党章》中,求真务实,尽力为人民群众多干事,干实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求真务实,就是要切实突出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党员真诚为民服务的理念和实际行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此同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为民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权,谋私权。其次,创业富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强调,“我们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同时,“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吹响了当下我国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号角,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再者,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内容,也在十八大之后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同样,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习总书记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要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整体来看,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道路更加强调实现公平正义,强调以增加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作为检验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面镜子。

此外,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从促进祖国统一繁荣问题上,也强调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血脉联系,强调要加强合作,让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来看,走和平发展道路,“一带一路”等新的对外战略,在努力拓宽新的外交局面的同时,也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这也是在为构建更加开放稳定的国内改革发展环境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三、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期治国理政的民本导向

十八大之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要实现治国理政布局的全面推进,要在直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继续从党的建设,保发展、促民生、聚民力的层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步伐,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继续实现党建创新,筑牢治国理政最坚强核心

新时期,我们必须明确,中国人民对执政党的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执政党寄予的期望也在变化。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对于党的要求已经从实现民族独立、生活富裕更多的转向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上。而在回应这些期待的过程中,以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管党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人民可靠的“公仆”则更是关乎民心向背的问题。因此,在全面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以为民服务为价值导向的党的自身建设。从思想上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尤其要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当前实际出发,将增进人民福祉的理论、政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从组织上来看,继续坚持选贤任能,选拔有责任心,有实干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担当意识和有创新思维的党员干部走上岗位,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思路,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发展问题。于此同时,应该继续坚持推进党的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常抓不懈,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常态化,强调坚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党员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则是要提升党建制度化水平,把我们党建的优秀经验和成果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把党有益于人民的理论、政策、方针、战略以制度的方式确立起来,要把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之中,发挥好党的建设为全面转型发展的“导航”作用。

(二)集民智,用民力,聚民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力开始涌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治理理念的提出也给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这样看来,在未来,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目标导向就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充分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协调关系,形成三种治理力量的有效互动。因此,在下一步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我们党会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体制机制改革领域的创新性思维和地位,及时总结有价值的群众性创新经验并将其上升为政策性要件,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的力度。再者,随着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方式途径等的增多,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自身建设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民主监督的水平和方式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提升。因此,未来的国家治理需要更好的定位群众需求,合理引导群众利用有效途径发挥监督作用,以群众的诉求作为施政落脚点,真正达到集民智,用民力,聚民心的效果,更加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保持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

(三)继续推进改善民生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将民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尽快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实行以创新为主的驱动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发展的“蛋糕”做大,是新形势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事关民生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着重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领域的民生问题,破解民生领域的难题。同时要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再者,要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民生建设始终在路上,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社会转型期的党执政要求就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因此,继续推进民生建设,满足群众利益诉求,才能筑牢转型发展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的党治理国家水平的好坏标准,说到底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我们的革命、改革本身凝聚着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应该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国家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党,是在改革建设时期为了实现国强民富而奋发有为的党,是在新的社会转型期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深化改革积极奋进的党。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邦的根基,只有坚持以民为本,坚持人民立场,让人民更多的拥有“获得感”,我们的党和国家才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坚持了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的导向,为破解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为下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上来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还是要继续做一个“种子”,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要扎根于人民,成长于人民之中,为人民谋福利,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366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378页。

作者简介:

陈明珠(1988—),女,山东莒南人,山东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行政学院2016年度院级博士专项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KTD201603,负责人为陈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