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3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3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张岚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三种固定方法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婴幼儿中选取120例,通过动态化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B组采用传统固定+夹板+普通绷带固定方法,C组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探究经不同方法固定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再置管、渗血、红肿例数的比较中,C组的结果明显优于A组以及B组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渗血、红肿的几率,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固定方法;效果观察

动脉置管是一种有创的血压监测方法,一般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然后通过压力检测仪测量患者的动脉内压力[1],但是在婴幼儿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由于体外循环抗凝的影响以及患儿麻醉清醒后肢体的活动,导致动脉导管置管穿刺部位会出现一定的渗血、红肿甚至导管打折或脱出现象,从而使得婴幼儿的动脉压力值测量并不是十分准确。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120例婴幼儿实施不同方法进行导管置管固定,探究其再置管、渗血、红肿例数的差异性,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婴幼儿中选取120例,通过动态化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以40例婴幼儿为一组进行研究。

A组婴幼儿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2/18,平均年龄值为(16.54±5.55)个月,该组婴幼儿采用传统固定方法。

B组婴幼儿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3/17,平均年龄值为(16.78±5.66)个月,该组婴幼儿采用传统固定+夹板+普通绷带固定方法。

C组婴幼儿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4/16,平均年龄值为(16.97±5.77)个月,该组婴幼儿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

将120例婴幼儿的各项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固定方法

A组:采用3M透明的敷料粘贴在婴幼儿的穿刺处,进行固定。

B组:采用3M透明的敷料粘贴在婴幼儿的穿刺处,再加上夹板(10厘米~15厘米)放置在婴幼儿的臂侧,最后用普通绷带从婴幼儿的肘窝下方进行适当缠绕。

C组:采用3M透明敷贴粘贴在婴幼儿的穿刺处,再将夹板(10厘米~15厘米)放置在婴幼儿的臂侧,最后将3M弹性自粘绷带分别在婴幼儿的手掌部以及肘窝下方适当缠绕一圈。

1.3观察指标

观察120例婴幼儿经不同方法固定后发生再置管、渗血、红肿例数的差异性。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SPSS17.0软件),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卡方进行检验比较。

2.结果

针对120例婴幼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固定后,C组婴幼儿发生再置管、渗血、红肿例数明显低于B组以及A组(P<0.05),见表1。

3.讨论

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婴幼儿采用导管置管监测患者血压情况,一般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固定不妥则可能导致需要重新穿刺,但是由于婴幼儿的血管较小[2],穿刺较为困难,而反复穿刺容易对婴幼儿产生一定的创伤,给婴幼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120例婴幼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固定,探究再置管、渗血、红肿发生例数的差异性。

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进行导管置管可以有效避免婴幼儿的反复穿刺,固定之后,还能够通过夹板之间的情况观察婴幼儿的创口周围导管的留置情况、红肿情况以及渗血情况等[3],可以有效避免反复拆卸夹板从而给婴幼儿带来了损伤。而采用传统固定+夹板+普通绷带固定方法虽然效果也较好,但是采用绷带固定,婴幼儿容易堆积汗渍,从而使得汗渍不容易挥发,导致婴幼儿的皮肤出现感染现象。单独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对导管的保护性较差[4],当婴幼儿清醒过来容易乱动,会造成导管移位的现象,当婴幼儿的汗渍与敷贴混合后,容易使得敷贴的粘性受到影响,最终使得导管出现脱管现象[5]。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A组婴幼儿采用传统固定方法,B组采用传统固定+夹板+普通绷带固定方法,C组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在置管、渗血、红肿发生例数的比较中,C组的结果明显优于B组以及A组的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数据表明,婴幼儿桡动脉导管置管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婴幼儿反复穿刺的痛苦[6]。

综上所述,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婴幼儿采用传统固定+夹板+3M弹性自粘绷带固定方法进行导管置管,可以有效观察患者的穿刺处,使得留置针固定更加的牢固,进而可以避免婴幼儿反复穿刺的痛苦,还能够及时监测婴幼儿的血压,可以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医疗护理效率,可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延霄.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对婴幼儿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作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4.

[2]吴艳.胶布固定法在婴幼儿心脏病术后桡动脉置管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9(3):253-254.

[3]朱惠洁.介绍一种婴幼儿桡动脉穿刺的固定方法[J].医疗装备,2013,26(5):3.

[4]李静.保留针芯单手送管法加8字型固定法在婴幼儿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13-114.

[5]雷凤琼,肖婷.婴幼儿截石位手术腿部固定保暖垫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80.

[6]王兴宏,陈金栋,郭志军等.婴幼儿放射检查防护和固定装置设计与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