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李燕

潍坊市园林绿化公司山东潍坊261031

摘要:新时代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档案信息远程传输和社会共享的完整服务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单纯依靠手工检索、人工调卷,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更好地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为全社会服务。目前,高速大容量的档案影像管理系统已经日渐普及,综合文书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亦急需专业化。为了实现档案长期保存、高效管理和快速查询,节省档案存放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

关键词:档案管理;理念创新;信息化

前言

目前,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的整编程序,以提供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之繁琐。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飞越发展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档案管理信息化仍然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档案信息远程传输和社会共享的完整服务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任重而道远。

1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档案管理中涉及的信息量在逐渐的增加,信息种类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技术已经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档案管理的更高要求,所以,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笔者认为当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改善档案管理效率,它在充分运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更方便的对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统计与保存,同时还能够实现快速的调阅,既为档案管理人员减轻了工作负担,又提升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其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更广泛的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改变了传统的案卷式管理方式,而是转变为电子文件的管理方式,将档案信息与原始档案资料相分离,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有效的提升了档案资料的利用率。

再次,使档案保存方式多样化。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进步的今天,对各种电子文件进行存储、读取的设备也越来越多,为档案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提供了多种方式,使档案管理更加便捷与快速,而且在电子设备的辅助下,无形之中增加了档案资料的保存时间,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的资料破损、丢失等情况,保证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与持久性。

最后,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在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中,由于受到传输方式及传递距离等方面的影响,面临着传递过程的安全问题与传递速度问题,但是,在实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便可以快速的实现远距离的安全传输。

2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2.1面临创新的挑战

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还包括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加强。如围绕档案信息系统的上线使用及文档管理一体化。加强信息化作业的推广,加强档案室与计算机室的工作协调,使系统逐步优化,数据存储更合理化,科学化,对软件功能的新需求能够及时进行需求分析与功能开发,不断加强档案管理软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使整套软件系统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科学至尚、业务全面,统筹兼顾的特点。对于这类整合,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

2.2面临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

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由于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2.3人员配备不合理,技术支持不全面

从现在的档案工作人员来看,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多是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从年龄结构看,年轻的档案人员极少,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知识和观念老化等问题突显。技术上一是电子文件在性质上确定了它的保管条件、保管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局限,若不能很好加以解决,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需要通过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目前我们多数单位使用的平板扫描仪虽然价格便宜,但速度慢,无法适应将原始档案资料短期内完成转化的要求。

3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3.1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

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档案部门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存有大量档案资源的优势,挖掘各方面潜力,重点加强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及时开发出丰富的档案信息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将各类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利益。而现代化技术及手段在档案部门的广泛运用,又将为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将及大地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创造出更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2建立规范体系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所以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切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

3.3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成功的根本,决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时代文件的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信息网络传递和安全利用都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其依托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并逐渐实现管理工作智能化、技术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敏.浅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档案,2008(05).

[2]刘小莉.简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