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体会

于华红

于华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281-02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失眠已经成为了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本文探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疗效。方法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结果本组患者38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0%。结论当前对于失眠的研究治疗也日趋成为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失眠肝郁化火治疗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临床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8例,收到较好效果。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8例,其中女32例,男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6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年。

2辨证论治

2.1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

2.2临床表现

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3治则及方药

治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为主,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酒炒)10g、黄芩(炒)15g、栀子(酒炒)15g、木通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当归(酒炒)15g、生地(酒炒)20g、柴胡10g、生甘草10g,加茯神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以镇心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醋制)15g、郁金15g以疏肝解郁。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3.2结果

本组患者38例,其中痊愈13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0%。

4讨论

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火偏旺,则急躁易怒。火热上扰,故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均为热象。治以调整阴阳,分虚实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肝郁化火之失眠,治宜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本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山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耗伤阴血,加以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柔肝养血,以使标本兼顾,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柴胡疏肝解郁,兼引诸药归肝经;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诸药合用,肝火得清,肝郁得解,心神安宁,失眠自愈。西药安眠剂治疗易产生依赖性,甚至因治疗无效的严重失眠还会诱发一些心身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秘、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病、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杀行为。本方药物虽多为苦寒之性而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乃切中病机,未发现有副作用。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心情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忌饮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对于治疗失眠效果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失眠已经成为了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失眠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长期失眠极大地影响患者正常的日间活动,降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增加患其他疾病的危险。所以,当前对于失眠的研究治疗也日趋成为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