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撒达卓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撒达卓玛

撒达卓玛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发挥其应有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科的所有目的,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合理安排语文阅读时间,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为学生未来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即直接或间接的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挖掘情境因素,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愚公移山》,再让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听所看思考愚公移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应该怎么解决,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我们遇到困难应该如何面对等。通过刺激视听感官,教师就很容易地点燃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思考能力,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它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许多便于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再造性想象”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越来越悲凉,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新象”。“品物境———品情境———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就是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的过程。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使用“敲”而不是“推”,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理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眼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倍感满目春色,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以动写静,让人感受到园中的欣欣向荣。学生在意境的透析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品味,逐步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了解到作品的真正内蕴,提高语文素养。

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注重阅读与现实、历史、人生、社会的联系。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个人特点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世界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世界,个人又是带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因此割裂作品与时代、环境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如,在阅读《<论语>六则》时,将其与自然、社会、人生、历史联系起来不觉发现论文不再晦涩难懂而是趣味横生,如看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应引导学生联想到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忠臣,也想到今天报效祖国坚守在各个岗位的人;关于“信”,引导学生联想到“烽火戏诸侯”“商鞅立法”等对信的不同阐释,也可联系实际分析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让学生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作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总之,知识贵在积累,阅读在于坚持不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明民主的教学思想理念和实时有效的调控性,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合理的实现,可达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