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

柳晓玲

(西昌市川兴中心卫生院四川西昌615021)

【摘要】目的:探析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的结果比较情况。方法:选取9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予以对照组末梢血检验,予以研究组静脉血检验,比较观察实施不同检验方式患者的检验结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MCHC和Hb、RBC和PLT等指标检验结果低于研究组,MCV和WBC指标检验结果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末梢血检验,给予患者静脉血检验,既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而且还能提高该检验准确度和稳定性。

【关键词】末梢血检验;静脉血检验;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72-02

血常规检验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其目的是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疗效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以往,医护人员多主张采用末梢血检查方法,此检查方法易导致检查结果因受抗凝剂种类、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误差。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静脉血检验方法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使得人们愈发重视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及相关性[2]。对此,本研究以行血常规检验的96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探究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结果对比情况,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血常规检验的9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8)与研究组(n=48)两组。在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区间24~68岁,平均年龄(41.5±2.4)岁。在研究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区间25~69岁,平均年龄(42.6±2.3)岁。把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组间数据情况可相比。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伴胃肠道病症者;伴呼吸道病症者;被选对此次研究均知晓,并已在同意书上签字。(2)排除标准:无严重精神障碍病症患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中断此次研究者。

1.3方法

1.3.1设备和仪器本次研究临床所应用的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和真空抗凝采血管均为医疗专用器械,其型号分别为SYSMEX:XS-500i和EDTA-K2。所应用的试剂均为与仪器配套的试剂,其中包括:清洗液、稀释液与溶血素等。选用由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质控液。

1.3.2检验方法晨起,在患者空腹状态下对其血液进行采集,由2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在同侧手臂上,无名指部位对末梢血实施采取,以及在肘静脉部位对静脉血实施采取,采取末梢血时应用1.4至1.6g/L终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盐管,采取静脉血使应用含乙二胺四乙酸盐的真空负压管。放置30分钟后实施检测。对血小板、红细胞与白细胞结果,和嗜碱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情况予以记录

1.4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Hb(血红蛋白)和MCV(平均血红蛋白体积)、PLT(血小板)和RBC(红细胞)、WBC(白细胞)和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标检验结果情况。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统计工具,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x-±s)形式表示,对比行t检验。P<0.05得出数据间存在差异性。

2.结果

经给予患者临床检验发现,对照组患者的MCHC和Hb、RBC和PLT等指标检验结果情况显著低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MCV和WBC指标检验结果情况相比,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数据比较详情如表。

3.讨论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属于最基础的血液检查及化验方法[3]。在血常规检测中,检查血细胞是其主要目的,血细胞形态、比例与数量的改变对诊断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动脉血、静脉血与末梢血均属于检测血细胞的标本,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末梢血与静脉血。此检查方法的应用其目的为,通过对血细胞具体数量的测量,对血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从而有助于早期阶段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诊断与发现。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均属于现下临床常用血常规检验方法[4]。在之前医疗理念与技术都相对落后阶段,末梢血检验法是首选检查法,在实施检测时,患者的痛感相对较轻,然而指尖敏感度较高,而且因血液标本采集部位,血常规检验结果易受影响,导致临床诊治工作存在差异[5]。本研究以9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行末梢血检验的对照组,以及行静脉血检验的研究组,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MCHC和Hb、RBC和PLT、MCV和WBC等指标存在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指标检验结果更接近血常规标准值。因为末梢毛细血管为末梢血的主要来源,由于毛细血管的血量相对较少,使得易加大采血难度。采集末梢血时,为使更多血液流出,医护人员都会对采血四周部位进行挤压,一旦过度挤压,易造成组织液、空气混入血液中,破坏血样,此外,过度挤压还会对血小板产生影响,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相比之下,采用静脉血检验法时,经负压镇痛的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在负压真空管中,具有相应的抗凝剂,能使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而且即便放置时间过长,也不会影响标本。其中,血液和负压真空管中的抗凝剂是根据一定比例调配的,尽可能稀释血液,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空气等,能够对血样进行良好保存,使检验结果误差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此外,采集末梢血的方式为开放式采集,而采集静脉血的方式为封闭式采集,前者易导致交叉感染率的发生有效提升,同时还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使患者检验风险提升。

总而言之,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细胞成分不易受操作、环境与自身的影响,检测结果稳定,其重复性相对良好,相对于末梢血,在血液检验中其标本来源相对良好。所以,我们主张在无静脉血抽取困难、免疫力显著受损、凝血功能障碍严重与大面积烧伤情况下,采取患者静脉血作为行血液检验的首选。

【参考文献】

[1]李成梅.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03):621-622.

[2]攸永月,靳飞清.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8):7637-7638.

[3]杨波.对比在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8):134-135.

[4]徐俊峰.对比在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