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郭毅

郭毅

(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特点。方法对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胸弯组与腰弯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探讨参数变化与年龄之间的联系。结果胸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负失衡,而腰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正失衡。结论在制定矫正策略前期需要正确评估A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为制定针对性手术计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脊柱侧凸成人性骨盆矢状位平衡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203-02

为分析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特点,我院对自2009到2012年收治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7例析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20岁,在其青年阶段已被确诊为脊柱侧凸,角度大于15°。所有患者均无下肢疾病史与肢体功能异常情况,并无既往手术史,且并未产生感染或患有脊柱肿瘤等疾病。经影像测量、临床确诊后确认为AIS,并根据SRS协会的分型标准,将87例患者分别分为41例胸弯组与46例腰弯组。

1.2影像检测方法

针对所有纳入研究的87例患者行站立全脊柱正位拍片,并对其脊柱左右两侧的影像进行侧位拍摄。于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胸、腰端的后凸角度与腰椎前凸角度、胸椎后凸角度等。于正位片上测量所有患者脊柱侧凸角度。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选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法对各测量数据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7例患者脊柱、骨盆等参数综合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与年龄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如表2所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参数相关性比较得知,TK与LL参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其他参数并无相关性。针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SS与LL、年龄与PT及SVA有明显相关性。胸弯组之间的参数并无任何相关性。腰弯组PT及年龄与LL及SS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表1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等参数综合比较(均数±标准差)

组别例数TK/°TLJ/°PI/°SS/°PT/°SVA/mm

胸弯组4134.9±16.16.3±15.155.1±12.839.4±11.316.1±7.4-18.1±37.9

超过40岁1236.1±16.94.2±12.155.8±11.736.6±11.019.3±7.6-3.2±27.9

小于40岁2934.2±19.78.1±16.856.1±12.941.6±11.714.5±6.2-28.5±58.3

腰弯组4632.3±11.69.5±15.657.2±13.138.3±12.319.1±12.97.6±68.4

超过40岁2132.8±15.112.1±18.159.5±13.334.3±11.826.1±8.640.3±75.69

小于40岁2532.6±14.87.1±11.754.7±12.443.1±11.811.6±13.1-31.2±23.4

表2患者脊柱骨盆参数与年龄及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比较参数相关性

胸弯组腰弯组

TK-LL-0.479-0.316

TK-PI-0.1570.018

TK-SS-0.1050.012

TK-PT-0.125-0.114

年龄-TK0.0420.122

年龄-PI-0.0910.243

年龄-SS0.826-0.363

年龄-PT0.4730.592

年龄-LL0.3110.471

年龄-SVA0.5620.688

LL-PI-0.502-0.111

LL-SS-0.722-0.771

LL-SVA0.3390.761

LL-PT0.2340.631

3讨论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同样属于脊柱畸形的研究范畴,大多数情况下,患者脊柱的弯曲程度会与常人相异,同时侧凸类型的不同,患者脊柱矢状位移的情况也并不相同[1]。针对成人患者而言,伴随着脊柱畸形程度的不断加深,其疼痛感也愈发明显。早期相关报道显示[2],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脊柱变形类型,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本组研究中,针对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仅有SVA参数存在差异。对于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弯组患者的年龄与其PT及SVA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将患者进行按年龄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小于40岁的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位移情况并无任何差别。但分析超过40岁患者的情况,结果显示其PT及SVA参数值显著高于胸弯组患者,得出高龄患者较易出现脊柱前凸状况。总之,经本研究证实,胸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负失衡,而腰部弯曲患者较易出现脊柱骨盆矢状位正失衡。因此,在临床矫正中需要重视其平衡序列位置的重建,有效评估患者骨盆矢状位的平衡情况,为制定矫正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危石,陈仲强,KirkhamBWood.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03:207-211.

[2]王渭君,王智伟,刘臻,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性别差异[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3:2165-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