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喘汤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镇喘汤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胡勇刚1李罗1袁雨来1邹玉源2

胡勇刚1李罗1袁雨来1邹玉源2

(1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646000;2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通过镇喘汤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从而证实重镇平喘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设计,试验组(30例):镇喘汤;对照组(30例):西医常规治疗7天。结果采用镇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蕴肺证)疗效显著(与西医比较基本相同P>0.05),且在尿黄、痰质方面改善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明显(P<0.05)。结论重镇平喘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关键词】重镇平喘法镇喘汤哮喘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057-02

哮喘属祖国医学“哮病”范畴。支气管哮喘目前发病率呈增高趋势[1],且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我国从目前部分地区的结果估计,我国哮喘病患病率约为0.5%~2.0%,男女比例大致相等。根据2006年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识程度的调查,有34.2%的患者表示在以往的治疗中曾使用“偏方”,但87.1%的患者表示不会再使用“偏方”,76.2%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到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患者对哮喘病的认识情况并不乐观。哮喘反复发作,特别是在急性期的危重病情,给病患带来极大的不便与痛苦,又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各种严重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甚至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现在大多数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都只是采取“宣肺平喘”为主的方法,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肺气上逆太过,症状较重,用宣肺的方法疗效不佳。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在《哮喘的中医药阶梯治疗策略》[2]中提出“重镇平喘”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为主要治疗方法。此法采用以三拗加川芎汤[2]为基础方剂加减所成的镇喘汤(麻黄、苦杏仁、甘草、川芎、紫石英、龙骨、牡蛎、磁石、黄芩、紫苏子、款冬花)治疗。现就该法临床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参照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3]中有关“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制定哮喘诊断标准。参照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4],制定哮病(痰热蕴肺证)诊断标准。

1.1.2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症候(痰热蕴肺证)诊断标准;病情分级属轻、中度者;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物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病情严重度为重度患者,或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的患者。

1.1.4脱落病例标准出现过敏反应、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试验者;受试者依从性(试验用药依从性<80%),或自动中途换药或加用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影响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判断者;试验过程中,受试者自行退出试验,或不再接受用药及检查而失访者;资料不全,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判断者。

1.1.5剔除病例标准不符合入选标准而误纳入者;虽符合入选标准而入选后未曾服药者,或无一次复诊记录者;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或使用其它治疗的中西药物者,影响有效性判断者。

1.1.6中止试验标准试验中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应及时中止试验;在试验中发现临床试验方案有重大失误,难以评价药物效应;或者方案实施中发生了重要偏差,难以评价药物效应。

1.2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共60例。采用试验组(30例):镇喘汤;对照组(30例):常规西医常规(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治疗7天。

1.3疗效性观测(1)主要相关症状,包括喘息、咳嗽、胸闷、气促等(2)可能相关症状,咳痰、发热、恶风寒、二便等;(3)相关体征,包括肺部哮鸣音轻重,口唇和指甲紫绀程度,舌质(苔),脉象的变化。

1.4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不足30%

1.5主要症状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哮鸣音轻度者;(2)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3)有效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减轻;(4)无效症状及哮鸣音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以及症状及哮鸣音加重者。

1.6统计撤盲后采用全分析集(FAS)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PS)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分析数据集(SS)进行安全性分析。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选情况本试验6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无脱离、中止、剔除。

2.2两组可比性分析两组病例包括治疗前积分、舌脉象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疗效分析试验组30例,临床治愈30例,治愈率100%。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7例,显效率100%。结果表明,(P>0.05)。见表1。

表1两组间疗效比较

2.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在咳嗽、喘息、口干、便干、痰量、胸闷、尿黄及双肺哮鸣音改善方面,两组疗效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尿黄症状第3日基本消失,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痰质改善方面,试验组第1天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

2.5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试验组仅1例出现胃脘部轻微饱胀不适,而对照组有5例,且1例感心悸不适。试验组1例胃脘部不适考虑与自身慢性胃炎有关,与治疗药物可能无关。对照组5例胃脘部不适及1例心悸不适,考虑与氨茶碱副作用有关。

3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可反复发作,造成严重的肺通气功能障碍,使病情日益加重。即哮病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注:“……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发作有时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者必喘满咳吐痰盛,寒热,背痛腰疼,咳剧则目泣自出,咳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历代医家多认可哮喘的“夙根”学说,认为“痰饮伏肺”为哮喘病之根。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雍阻气道,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然而痰并不是唯一夙根。清?唐宗海《血证论》:“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所阻,则愈冲犯肺经……是以倚息不得卧也”。发作时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所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扼要地指出哮病发作时的病理还这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哮喘的中医药阶梯治疗策略”中提出“重镇平喘”的方法,采用镇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痰热蕴肺证)疗效显著(与西医比较基本相同P>0.05),且在尿黄、痰质方面改善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明显(P<0.05)。本法基础方(三拗加川芎汤)用麻黄宣肺;杏仁肃降肺气;川芎活血祛瘀。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磁石纳气,《本草便读》记录:磁石纳气平喘;紫石英,药性甘、温,功效有降逆气,可用于咳逆上气。四药均为重镇药,加入当中,以加强重镇肃降肺气之功,以达到“重镇降逆”之目的。佐以甘草,调和药性,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且能补虚。由该方法加减所成镇喘汤治疗哮喘(痰热蕴肺证)副作用明显较单纯西医治疗副作用小,并且还可以避免激素减量等问题。该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欣,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现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5):522.

[2]胡勇刚,哮喘的中医药阶梯治疗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1):72.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2.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