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观察

王诚

(山西运城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4例,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观察组采用早期限制性体液复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观察者患者早期处理后HCT、PT、以及BE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早期限制性体液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机体功能,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的发生。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体液复苏;疗效

【中图分类号】R605.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4-0200-01

引言

创伤性休克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综合征,患者一般病情急,变化快,极易导致残疾、死亡等相关严重后果[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事故导致的创伤性休克有明显增多[2]。为探讨分析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有效处理办法,本研究以我院近期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4例。所选患者中44例为交通伤、10例为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4例,斗殴伤4例,其他原因受伤2例。以先入院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后入院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4~77岁,平均(42.22±16.73)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6~79岁,平均(44.43±17.53)岁。

1.2方法

对照组在接到患者后,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迅速为患者进行平衡液、生理盐水以及人工胶体输入,将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5mmHg左右[3]。观察组在接到患者后,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当动脉压维持在60mmHg左右时,尽量减缓补液速度,控制液体输入量[4]。两组患者随后给予相应的急诊护理操作,做好配血准备,密切监护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创口处理,控制出血、固定以及止痛等。并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异物,为患者建立吸氧。

1.3观察指标

完成相关处理后,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查,观察患者红细胞占比(HC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碱剩余(BE)值。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以及死亡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早期处理后各项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早期处理后,患者HCT、BE、PT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严重创伤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一般病情均较为危重,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上对于创伤引起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首先应该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6]。待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再对患者进行创口处理,修复受损脏器。而纠正休克,往往需要进行补液,以增加血容量。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补充液量应该尽可能大,直到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5mmHg左右,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7]。但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失血性休克患者大量补液后,容易导致机体负荷过大,反而无法保证有效的灌注量。且缺血后再灌注造成的大量炎性因子的释放也可对患者脏器造成一定的损伤[8]。对此,本研究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早期处理。结果可见,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处理的患者,在处理后相关血气分析、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指标明显更优,同时患者最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也有明显降低。由此可见,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急救处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云,吴仕和.腹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60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3):237-238,245.

[2]王道伟.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5):8937-8938.

[3]王阿凤,陆关珍.胸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3):45-47.

[4]申屠群平.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生命体征及预后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4):750-752.

[5]曹成伟,陈秋玲,曹伟丽,等.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56.

[6]赵卫龙.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临床分析[J].甘肃医药,2014,33(1):30-31.

[7]郑奇志,罗会平,刘福松,等.参麦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9(2):95-98.

[8]范先英,莫庆招.108例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8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