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读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让学生学会读书

李晓辉

李晓辉(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孙家湾中心小学辽宁朝阳122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现代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一旦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一、营造情境,引导阅读

小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看卡通片,认识神话人物,我们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如:蜗牛长牙吗?大约有几个?等,当学生惊奇地从故事中了解小小的蜗牛竟长了一万多颗牙齿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一个个喜闻乐见的童话、神话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诱使学生从被动地读到自己想读更多的书,一步一步走入书的殿堂,尽尝知识的甘霖。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抒情性很强。在教学中挖掘其固有的愉快因素,发挥其本身独具的魅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产生想象和联想,使之如身临其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草原》第一段时,先播放德德玛用浑厚的女中音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渲染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闻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录音,他们想象着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天空瓦蓝瓦蓝,空气十分宜人,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展现在眼前。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说:“啊!草原,你真是太美了!你令人陶醉,令人目不暇接。”还有的学生深情地说:啊!我眼前碧绿的千里草原,仿佛与天相接,浑然一体,翠绿的颜色如同流入了天际。我第一次见到你啊,你真让人新奇,使人惊讶,令人留连忘返,我真愿变成草原上的马、牛、羊,永远陪伴着你啊。美丽可爱的草原!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同学们显示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随着课改的推进,课前查阅读资料已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抓好课前资料交流这一环节,进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介绍,增加学生们的阅读积累。

二、交给方法,学会自读

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1)读思结合。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书。要使学生学会怎样读书,必先使学生学会怎样思维。只有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学到表达内容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待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把学生引进思维的天地,一是抓联系,二是抓形象。抓联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抓形象,思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抓住这两条,学生不难学会怎样思维,从中悟出问题、思考的路子,逐步达到能想、会谈。如:有两篇写鸟类的文章,分别是《燕子》和《珍珠鸟》。在学完这两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把这两篇课文作一个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两大问题,让学生去体会。这两篇课文都是写鸟的文章,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读了这两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和希望?通过积极的思维训练,学生还查找了许多资料,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减少了,自觉地去探究,去体验,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鸟类对我们人类的作用。而且学生还不由自主地领略到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技巧。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真正体现学以致用。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真是一举多得。

三、及时评价,稳定兴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教师每学期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量,评出“超级阅读王”;还可综合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情况,每月评选出十名“读书之星”,将这十位“读书之星”的照片张贴在班刊上,并在照片下面附上他们各自的读书感言……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称赞能让他们爱上学习、喜欢思考,乐于表现自己。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种艺术,对学生的评价尤其重要。不论是对哪些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你对他的爱。相信不同的学生会利用不同的方式,收到的效果会意想不到。二是“赛读书”活动。每月进行一次读课外书心得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向同学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老师要公平公正,给每位同学一个发言的机会,给每月的优胜者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之后,可以将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办成手抄报,在班级里展览。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的感觉,也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爱。水不流不活,形式多样但又尊重学生人格的点评手段,既能把学生“导”向知识的彼岸,又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慰籍与满足,这种满足内化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力量,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