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初步研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初步研制

穆欣1边祥博2(通讯作者)郭闯1王佳2马琳

穆欣1边祥博2(通讯作者)郭闯1王佳2马琳琳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50040)

【摘要】目的研制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构建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理论框架;②半结构式访谈法,形成条目池;③德尔菲法,确定量表条目。结果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共由5个维度,53个条目组成,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70。结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的评价工具。

【关键词】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研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112-02

我国的护理教育包括学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医院的临床实习,其中护理学生毕业实习是护理教育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护理学生向护士角色转换的主要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必要环节。毕业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护理人才的素质和护理教育的整体质量。护理学生的实习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实习质量,由于在实习期间学生面临处理护患关系、师生关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差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情绪,甚至出现倦怠,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所以,了解护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倦怠情况十分必要。然而,国内外对护理学生实习倦怠情况的研究较少,没有专门的评价量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研制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为护理学生的倦怠情况提供量化标准,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以减少学生实习期间倦怠情绪,调动护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法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问表(MBI)是最常用的倦怠测评工具[1]。但是,该量表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护理学生毕业实习的倦怠情况,因此研究小组在对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回顾的基础上,以Maslach的倦怠理论问框架,参考唐颖等人翻译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2],结合我国目前护理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初步制定了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条目池。

1.2半结构式访谈法

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研究小组自行设计“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情况开放式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三个问题:(1)“在实习过程中您是否出现过不良情绪、精疲力竭等倦怠情况?”(2)“导致您在实习中出现倦怠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假如实习中出现倦怠,您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主要应对措施是什么?”。为了广泛的了解护理学生毕业实习的倦怠情况,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学生共480人,采用不记名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确定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重要条目,作为制定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参考依据和基础。

1.3德尔菲法

1.3.1专家遴选标准

对专家的选择,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预先制定遴选标准为:①专家有十年带教或教学经验;②学历为专科及以上;③职称为副高及以上;④有求实、严谨的态度,自愿参加本研究。为了防止地域性的差异,本研究分别选取哈尔滨、长春、北京、重庆、南京、广州、陕西等地共27名专家。

1.3.2专家函询的实施

两轮专家问卷均采用E-mail发送、亲自送达及信件邮寄三种方式发放和回收。第一轮函询问卷:对专家进行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的背景介绍,向专家提供已拟定的条目池。研究小组对回收的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根据第一轮的专家意见和筛选标准对维度和条目进行删减。形成第二轮的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确立最终量表的条目和维度。运用专家排序的方法计算各个条目的权重值和专家和谐系数。在专家函询过程中,请专家按照Likert4级评分法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很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对条目和维度的筛选方法,要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00,满分比>0.20,变异系数<0.25。

1.3.3第一轮函询问卷

研究小组根据已拟定的条目池建立了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包括三个部分:①“专家个人情况调查表”,包括所从事的职业、年龄、第一学历、最高学历、职称、行政职务、参加工作的年限七项内容;②“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专家咨询表”,包括咨询表的背景简介、填表说明、咨询表三项内容;③“专家对问卷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主要包括专家熟悉程度和专家判断依据两个部分。要求专家按照Likert4级评分法,从“很重要”到“不重要”分别赋值为4-1分。对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条目池中各条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提出修改、删除、增加条目等意见。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由6个维度和106个条目组成。

1.3.4第二轮函询问卷

在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结果的基础上,按照函询专家的意见和筛选的标准,形成了第二轮函询问卷,并且要求专家对同级别的指标进行比较和排序。包括5个维度和61个条目。

2统计分析

所取得的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专家填表的判断依据及对本课题的熟悉程度,按公式计算专家的权威程度[3]。根据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情况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采用等级和方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4]。

3结果

3.1问卷的回收情况

调查问卷共发放480份,回收452,其中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为92.9%。

3.2专家满意度的重要性评价

3.2.1专家积极程度

本次研究专家的积极程度用回收率和专家提出建议的专家百分比来表示。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回收率分别为92.6%(25/27)、100.0%(25/25)。专家提出意见占专家的百分比分别为96.0%(24/25)、80.0%(20/25)。如表1所示。

表1专家积极程度

轮次发放函询

问卷数目回收函询

问卷数目回收率

(%)提出建议数目提出建议百分比(%)

第一轮272592.6%2496.0%

第二轮2525100.0%2080.0%

3.2.2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熟悉程度和判定依据决定。根据相关研究,一般认为Cr≥0.70为较好的信度[5]。专家权威程度的计算为:Cr=(Ca+Cs)/2(Cr为专家权威程度,Ca为专家判定依据,Cs为专家熟悉程度)本研究的专家熟悉程度为:Cs=0.768;专家判定依据为:Ca=0.84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0.810,具有较好的信度。

3.2.3护理专家对护理毕业实习倦怠量表条目重要性评价结果

专家对实习倦怠条目评价重要性用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函询问卷的结果显示:均数为3.68,标准差为0.200~1.091,变异系数为0.050~0.353。

3.2.4条目筛选

根据条目筛选的原则,筛选出53个条目,制定出“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第二轮问卷增加了2个条目,删除了10个条目。表2显示了修改后量表各条目的重要性得分、变异系数,权重等。

4结论

4.1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量表的特点

本量表的制作以国内外的倦怠理论为指导,运用德尔菲法,结合国内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研究条目筛选时发放了大量开放问卷,邀请了全国五个省市的专家对量表条目的重要性进行了两次函询,确保了条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53个条目,分别从实习压力、情绪疲惫、人格解体、成就高降低、个人特质五方面阐释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情况,不仅包含护理实习学生引起倦怠的原因,例如“实习压力大”、“体力劳动多”、“与患者沟通不良”等,还包含了护理实习学生出现倦怠后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措施,例如“对病人变得冷漠”、“自尊降到了最低点”、“在实习中寻求新的挑战”等。

4.2护理学生实习倦怠量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次制定的护理学生实习倦怠量表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量表的制作过程中广泛的查阅了国内外的倦怠理论,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同行类似的倦怠评价工具,运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了反复的筛选。保证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专家协调一致性系数为0.87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0.810)。

随着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技能考核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护理学生实习质量能在更高层次上得以提升。注重护理学生实习质量,有效应对护理实习中出现的倦怠等负面因素是提高护理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护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倦怠问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评价量表是改进护理学生实习质量的工具,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会对护理实习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确定更准确的倦怠量表,为减少护理学生毕业实习倦怠情绪,提高护理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MaslachC,JacksonSE.MBImaslachburnoutinventorymanualresearchedition.PaloAltoCA:UniversityofCalifornia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86.

[2]唐颖,EvaGarrosa,雷玲,梁友信.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J].中国职业医学杂志,2007,4(2):151-153.

[3]关勋强,李瑞兴,刘运成.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2000.

[4]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7-380.

[5]UysLR,NaidooJR.ASurveyofqualityofnursingcareinseveralhealthydistrictsinSouthAfrica.BMCNurse,2004(3):1.

[6]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