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治疗用于预防全麻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多角度治疗用于预防全麻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

马俊

马俊(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麻醉科430050)

作者简介:马俊(1975-),女,湖北钟祥人,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医学麻醉系),主治医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临床麻醉学。

【摘要】目的:观察多角度治疗用于预防全麻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A全凭静脉麻醉组(丙泊酚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使用止吐药,B吸入麻醉组(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使用止吐药,C全凭静脉麻醉组不用止吐药,D吸入麻醉组不用止吐药。观察每组患者手术时间、镇痛药用量、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A、B、C组术后24小时内PONV发生率低于D组,A组与B组相比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多角度治疗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效果最佳,丙泊酚静脉全麻PONV发生率低于异氟醚吸入麻醉

【关键词】术后恶心呕吐;腹腔镜;多角度治疗全身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8-0823-02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围手术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全麻下腹腔镜手术其发生率有报道高达51-72%已成为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全麻腹腔镜下PONV的预防和治疗多采用不同种类的抗吐药物联合运用进行预防和治疗,但临床效果仍不太理想。术后恶心呕吐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至伤口裂开,不仅影响患者情绪,还增加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本研究尝试从多角度综合防治腹腔镜术后PONV,寻求一种更有效的预防术后PONV的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0例,手术种类包括:子宫肌瘤剔除术、宫外孕单侧附件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等。患者ASA分级I-II级、年龄20-57岁、术前均无眩晕症病史、48小时内未服用抗呕吐药物、主要脏器无明显疾患。随机将患者分为4组。

1.2方法:四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8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毫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静脉推注咪唑安定5mg、芬太尼5ug/㎏、丙泊酚1㎎/㎏、维库溴铵0.1㎎/㎏快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A组C组丙泊酚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麻醉,B组D组吸入异氟醚1.5~2%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麻醉深度间断静脉适当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A、B组诱导前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mg,在手术结束前静脉推注托烷司琼5mg、氟哌利多1.25mg,B组D组不使用止吐药,手术结束前同一时间静注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术毕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不使用肌松药拮抗剂。术后4组均未使用镇痛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拔管后24小时PONV发生情况,并按WHO的标准对PONV进行评分,0级无恶心呕吐;Ⅰ级轻微恶心腹部不适无呕吐;Ⅱ级恶心呕吐明显,无胃内容物呕出,Ⅳ级严重呕吐,有胃液等内容物呕出。

1.4统计学方法: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PONV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高风险手术患者中可达53%-72%。其发生与病人因素、手术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因素有关。具备以下2个因素以上者为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高危人群:女性、不吸烟、术中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既往有PONV史或晕船晕车史、术中、术后应用挥发性麻醉药、阿片类药物、使用笑气及术毕运用肌松药拮抗药[1]。本研究中患者因具备上述多个PONV易发因素是PONV的高危人群,进行PONV预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呕吐的发生主要与化学感受器催吐区关系密切。化学感受器催吐区位于第四脑室的外侧壁、临近或位于极后区。化学感受器催吐区是一个高度毛细血管化的结构,在血脑屏障外,内环境的变化很容易激活该区,同时该区富含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阿片类受体、组胺受体、胆碱受体、神经激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和大麻酯受体,[2]阻断以上受体是抗止吐药作用的基础。托烷司琼是高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外周和中枢5-HT3受体阻断迷走神经兴奋所导致的呕吐反射,抑制迷走神经兴奋所致CT2的5-HT3释放,同时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和组胺受体,使机体肠嗜铬细胞释放5-HT3减少,从而减少呕吐的发生。[3]氟哌利多阻断多巴胺D2受体而发挥镇吐效应。地塞米松抗吐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了血脑屏障对血清蛋白的通过性,使脑组织催吐化学感受器中5-HT3余量下降有关,还可能与抑制手术引起的炎性有关。[4]本例A、C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B组、D组低,可能是丙泊酚具有一定的抗呕吐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其通过增强抑制性r-GABA突触的活性而发挥作用,也可能与其降低应激性、相对兴奋迷走神经有关。[5]

注A、B组与D组比较※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ApfelCC,KorttilaK,AbddllaM,etal.Afactorialtrialofsixinterventionsforthepreventionof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J].NEnglJMed,2004,350:2441-2451

[2]朱大年.生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

[3]罗艾伦.安刚.麻醉相关药物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

[4]WangJJ,HoST,TzengJI,etal.Theeffectoftimingofdexamethasoneadministrationonitsefficacyasaprophylacticantiemeticfor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J].AnesthAnalg,2000,91:136-139

[5]YoshitakaF,MichiyoI.low-dosepropofoltopreventnauseaandvomitingafterlaparoscopicsurge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y&obstetrics,2009,106(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