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邂逅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细读文本邂逅精彩

丁军梅

常州市冠英实验小学丁军梅

近日,听了几位教师同题作课《登鹳雀楼》,颇有感悟。这首诗内容浅显,并无太大的难度,但是有的教师旁征博引,不时闪现出教学的智慧,有的教师却被学生牵住,越讲越糊涂。甚至课后抱怨学生不配合,生成的课堂资源太难把握。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白日”?

师:有谁知道吗?

生:应该是白茫茫的太阳,书上就是这么画的。

师: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傍晚的太阳。

生:可是傍晚的太阳怎么是白的呢?应该是红红的呀?

师:这……这是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可能是雾气。

生:可能是写错了。

生:可能是……

讨论了很久,也没能讨论出结果来,教师只能草草了事,继续下面的教学。

“白日”是什么意思?教学参考书上说的很清楚:傍晚的太阳。是不是就生搬硬套教学参考书呢?这值得思考。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敏锐,提出了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由于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盲目地将“皮球”踢给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当然是不可能催生精彩的。

我查阅过一些资料,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对“白日”一词的解释多为猜测,如: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但这些猜测都比较勉强。怎样能让学生正确理解,不产生歧义呢?看看另一位教师的处理吧。

师:看图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对照古诗看看,图上有哪些景物呢?

生:有太阳。

师:太阳就是诗中的——

生:是“白日”。

师:对。古人常常称太阳为“白日”,如在《别董大》一诗中就有“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诗句。

这样处理,不纠缠于太阳颜色的争论,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比较信服,即使学生有以上一样的疑问也能豁然开朗。同时,也交给了学生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即查询资料。

……

有些教师常常很羡慕那些名师、特级教师如此透彻地把握学生、剖析教材,又能出神入化地运用教育机智。我想除了用心与经验,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细致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不细读文本,何来正确的解读,又怎样组织有效的教学?怎样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不仅仅是教学技巧的问题,其前提应该是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和利用生成的资源。因此,细读文本是精彩生成的基础和前提。

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中执教《登鹳雀楼》的教师,一类因为文本研读不透彻,不能解开学生的困惑,另一类则因为抓住语言文字的细读而让课堂精彩迭现。

文本细读,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当深则深,当浅则浅,决不能脱离文本和学生一味地深究。

仍以《登鹳雀楼》为例,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出示古诗)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古诗,知道了只要抓住难懂的字词和诗句就能理解古诗的意思。现在请你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找一找哪些地方不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自读后质疑)。

师:(一一解答并在加点字下方写上注释。)

师:好,现在请你们自己先尝试说一说,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指名说意思,教师作语言通顺的指导)

师:我们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还要会背会用。(出示3道练习题)

整个课堂看似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学生得到提升了吗?教师的引领作用何在?

在听课后,我们教研组也进行了《登鹳雀楼》的教学。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觉得要上出语文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教学,这绝不能丢。其次要上出古诗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古今语言的异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怎样学习古诗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是我们对学生原有学习水平的一个分析,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

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质疑。二、回忆梳理,总结学法。(激活旧知,重在方法指导,归纳出借助插图、反复诵读、合理想象、借助字典等方法。)三、品读诗句,突破难点。《登鹳雀楼》这首诗尽管只有24个字,但是蕴涵着很深的哲理。学生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对古诗解读程度的深浅。讲得太深奥,他们容易一头雾水。因此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我们主张点到为止,不必挖掘得太深。因为更多的内涵学生在成长中会有更深的领悟。可以多次解读,也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课堂的精彩来自哪里?来自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来自对学生资源的充分了解。只有从文本研读出发,从儿童的原有学习基础出发,才能邂逅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