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董超金荣疆张如飞张落明陈希西

董超金荣疆张如飞张落明陈希西(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374-03

【摘要】针灸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科不断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率先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那么近年针灸的临床研究状况如何,针灸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何进展,针灸与哪些学科交叉紧密呢?经笔者查阅文献,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发展概况

1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现状

以往,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都非常有限。近年来,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得重视。1996年WHO发表的针灸适应症,其中有11项属于运动损伤和运动器官的疾病。针灸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针灸对运动疲劳的影响;二.针灸对运动所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作用;三.针灸对运动能力的改善;四.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五.针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1]目前研究,针灸对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针灸对机体自由基、血睾酮、血乳酸等的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实了针灸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史署生艾灸运动员的神阙和两侧足三里的实验表明灸法可以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血乳酸的含量。王文元用平衡针刺法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加快乳酸代谢,减少体内的乳酸堆积,从而使肌肉的酸中毒得到明显缓解,延缓疲劳的发生。[2]

综上,针灸对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确实的。鉴于目前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某些问题,比如针灸如何提高运动潜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针灸研究方法的新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基础之上,提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来获取最佳的证据,这对针灸的临床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目前针灸临床研究绝大多数的设计方法有待改进,应鼓励、提倡针灸研究者采用RCT,为EBM/SR(系统评价)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始资料,使针灸研究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可能改善针灸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针灸处方不标准的局面。然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同样讲求辨证论治,在“病”和“证”这二者之间,中医更重视对“证”的把握。准确的辨证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例如面对一位以恶寒、发热、咳嗽为主症的病人,我们要辨的是证属风寒、风热,还是表寒里热,从而决定治法。辨证准确,治法恰当,则取效是必然的。相比较而言,这个“病”到底是“感冒”或“咳嗽”,或“发热”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中医的特色,却与RCT的要求相矛盾。RCT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威的诊断标准。[3]而且,针灸的操作离不开针灸医师。每个医师的操作手法,甚至同一个医师的每一次提插捻转的程度,频率等操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这也达不到RCT“统一标准”的要求。

那么,针灸和循证医学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应用RCT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就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发展并形成针灸临床研究专业化队伍和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循证针灸学,须结合中国针灸学的自身特点,如重视古籍中的原始研究证据,开展高质量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重视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等。[4]

3在针灸临床中应用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它通过来源于不同医学专业的健康照顾人员以小组的工作方式,采取综合性康复的方法细致地解决患者存在的与功能障碍有关的残疾问题,发挥其最佳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非职业,和教育的潜力,达到其本人希望的和计划的,并与其残疾水平相一致的状态。康复医学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最基本,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物理方法主要是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的物理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康复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将它的治疗方法应用到针灸学科中,针对针灸的优势病种,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是明显的。张云鹏综合针灸,推拿和功能锻炼方法,结果针灸、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胛下肌损伤,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加强肩胛下肌功能锻炼是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也是缩短疗程的必要可行方法。[5]杜宏斌,李菊艳等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偏瘫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6例,头针取穴运动区,感觉区及病变对侧区域为主,体针取肩隅,曲池,外关等穴,并配合功能锻炼;对照组45例,仅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于冬丽,张仲源等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智力低下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探讨对智力低下儿童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以头针为主,配合体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小儿智力低下,采取韦氏智力测验进行检测。结果总有效率94.00%。[7]

4针灸治疗方式新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针灸学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在治疗方式上有很多新的结合与发展。张绚红对门诊2004-2007年的216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采用温针灸配以TDP,再进行手法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证明TDP、温针灸并配以适当的手法按摩能有效的治疗膝关节髌骨软化症,疗效明显,复发率较低。[8]郭俊梅,白作金等对96例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针灸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对83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有手术指征者行清除血肿、减压和清创术。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功能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提高脑损伤患者疗效,对肢体功能有明显提高。[9]刘海燕等通过观察联合应用针刺及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仪能促进盆底神经传导恢复和神经网络重建,促进盆底肌肉的功能,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重建宫颈癌术后的膀胱功能。[10]张冲等应用TDP治疗顽固性面瘫,方法:随机选取顽固性面瘫患者128例,分为透穴针刺法治疗组64例,传统针刺法对照组64例。分别采用透穴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配合推拿、TDP治疗。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配合推拿、TDP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但透穴针刺法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而且能明显缩短疗程。[11]

综上,针灸不论是结合其他治疗方式,还是在自身的针刺手法上有所改变,临床的治疗效果都有提高。

5针灸的临床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灸学科不断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近30年来,针灸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融入了现代科技的针灸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针灸日后的研究方向又如何呢?很多学者都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李宁等指出未来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要积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既要强调坚持循证医学研究,又要注意保留针灸医学自身特色,积累经验,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针灸医学临床特色的研究方法评估体系,提高针灸医学地位,发展针灸医学。[12]笔者认为,针灸在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可信性,综合利用各种可以应用的现代科技手段,联合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保持并不断提高针灸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同时,还要不断拓宽针灸的诊疗范围,使更多的病种成为针灸的优势病种。

总之,针灸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在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在针灸人才素质要求和针灸医疗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提高和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针灸医学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卢永梅.针灸在运动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2)46-48.

[2]谢琴,马亚妮.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J].山西体育科技,2007,27(1):4-6.

[3]柳芳.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研究之我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6):34-35.

[4]梁繁荣.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2006,23(6):441-444.

[5]张云鹏.针灸、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胛下肌损伤63例[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66-67.

[6]杜宏斌,李菊艳.针刺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早期中风偏瘫46例[J].陕西中医,2008,29(2):

[7]于冬丽,张仲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儿童智力低下30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35-36.

[8]张绚红.TDP、温针灸加手法按摩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8,29(12):1701-1702.

[9]郭俊梅,白作金.高压氧结合针灸治疗脑外伤患者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2007,4(21):16-17.

[10]刘海燕,张士表,王秀兰.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诊疗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71-72.

[11]张冲,万军,黄靖宇,等.透穴针刺法配合推拿,TDP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38-39.

[12]李宁,王丹琳,王成伟,等.关于针灸医学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7,27(7):52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