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总结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李培新

李培新(辽宁省复员军人康宁医院125100)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226-01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治疗强迫症的作用及有效性。方法将62例门诊强迫症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认知行为治疗合并盐酸氟西汀(31例为研究组)和单纯采用盐酸氟西汀(31例为对照组)治疗,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12周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的强迫评分的减分率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的SCL-90中的强迫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临床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疗效较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有效地减轻其强迫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其疗效满意,适合于门诊患者。

【关键词】强迫症疗效

OCD是一种精神障碍,以被迫或强制为特征,伴随明显的社会功能和工作能力受损。OCD的终生患病率在美国人口中为2%~3%。OC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少年晚期的终生患病率为2%~3%,发病年龄倾向于男性早于女性。发病高峰一次在青春期左右,另一次在成年早期。本病的自然病程相当稳定,彻底缓解率为10%~15%。共病情况包括MDD、运动障碍和焦虑障碍。最近的一项研究中,OCD组的患者均小于15岁,男孩表现出更高的抽动障碍患病率,而OCD,女孩则更经常表现出情感障碍和进食障碍的倾向。OCD显示出家族性,但是OCD的表型和遗传异质性使得敏感基因定位困难。

诊断

1.反复发作强迫思维和(或)强制感。

2.明显的痛苦和心理社会功能受损。

3.应该获得详细的内科和精神科疾病史,以排除能引起OCD行为的内科和精神科疾病,如伴或不伴Sydenham's舞蹈病的风湿高热、低甲和抽动障碍。

药理学治疗

抗抑郁剂

FDA批准氯丙米嗪、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可用于治疗OCD,显示出抗抑郁剂对治疗这种情况有效。抗抑郁剂在治疗经常与OCD共病的MDD和其他焦虑障碍如GAD和惊恐障碍也有效。

SSRIs经常被用于治疗OCD,仅有4种SSRIs(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该病,而西酞普兰和艾斯西酞普兰被用于适应证以外的模式,部分原因是有阳性安慰剂对照研究的支持。SSRIs治疗惊恐障碍的剂量与治疗抑郁的剂量相近(如氟伏沙明100~300mg/d,氟西汀20~60mg/d)。但电有难治性患者经常需要更大剂量。

相对有血清素激活作用的TCAs如氯丙米嗪,也被用于治疗OCD,因为考虑到氯米帕明和其他TCAs的不受欢迎的副作用,用于SSRls治疗失败时。氯丙米嗪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OCD,其治疗CA3D的剂量与其治疗抑郁的剂量相似(如氯丙米嗪i00~250mg/d)。

SNRIs如文拉法辛(75~225mg/d)和度洛西汀(40~120mg/d)也被用于适应证以外的OCD治疗,部分原因是研究表明文拉法辛与氯丙米嗪的有效性可比。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治疗OCD的剂量与治疗抑郁的剂量相似。

苯二氮卓类药也是通常被用于单一治疗OCD的药物,有系列案例和一项临床试验表明氯硝西泮与安慰剂相比有效。

难治性强迫症:增效剂

因为在OCD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完全有效率和缓解率确实很低,用增效剂是很普遍的方法。

1.丁螺环酮(剂量10~90mg/d)可用于附加到SSRIs治疗OCD,但这一建议来自4项对照试验中的2项。

2.氯硝西泮(剂量0.5~4mg/d)可增效氯丙米嗪或SSRls,但其优点只在3项安慰剂对照试验中显效。

3.抗精神病药:经典的(如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剂量2~l0mg/d)和非经典的(如利培酮2~6mg/d、奥氮平5~20mg/d、奎硫平50~300mg/d)司以增效SSRIs或氯米帕明,有这方面的对照试验证据。OCD患者出现共病分裂型人格障碍和(或)抽动障碍经常被认为是用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剂有效的指标,但这方面的证据相对较少。

4.锂盐(血浆水平达到0.4~1.0mmol/L的剂量)可能足有用的增效剂,但双盲研究质疑其疗效。

5.氯米帕明(75~150mg/d)可能增效SSRIs,但有药物之闯相互作用并中毒的风险,所以需要监测氯米帕明和去甲氯米帕明的血浆水平和心电图。

心理治疗

非药理学治疗,尤其是行为和CBT技术,也是一线的干预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同等有效且停止治疗后有更好的耐久力。暴露和反应预防经常是这些心理治疗干预的关键部分。考虑到高风险的慢性化和复发痛苦,许多患者需要多模式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健军,王祖承.氟西汀的临床应用.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95,21:197.

[2]颜文伟.临床精神药理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156.

[3]向虎,杜海英,郑崇芬,等.国产氟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