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应用

曲云1毕建文2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疗效

早期胃癌是指患者体内癌组织浸润仅限于胃部黏膜层或下层,并未扩散,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恶心呕吐、乏力、便血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早期胃癌常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一般当症状明显时,已经属于胃癌晚期,因此,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治疗中。本研究中我院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经过病理诊断均符合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患者主要脏器功能良好;

②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患者;③患者意识清晰,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脏疾病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肾脏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④合并内镜操作及全身麻醉禁忌证者[1]。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5.6±7.2)岁;病灶部位:胃角7例,贲门15例,胃窦3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6.2±7.1)岁;病灶部位:胃角9例,贲门16例,胃窦2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根治术进行治疗,主要根据患者肿瘤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胃切除术,具体包括:全胃切除术、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

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具体措施:首先,在内镜指引下,术前对患者病灶组织进行染色,以明确胃部病变的具体部位及范围,并用疝气刀进行标记。然后,在病灶黏膜下进行多点注射(甘油果糖与美蓝的混合液,2mL/点),以保证病灶黏膜充分游离。然后利用Hook刀沿病灶边缘将黏膜环形切开,剥离病变黏膜下层取出病灶,剥离过程中严密观察出血情况,一旦出血较多及时给予止血治疗。最后,术后嘱患者禁食禁水24h,48h后给予流食[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

1.4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内镜检查显示患者病灶完全消失,胃部正常;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内镜检查显示患者病灶较治疗前缩小,胃部有所好转;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内镜检查显示病灶未缩小,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用百分率(%)以及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及组建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54例患者中,显效27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54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9.6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6%)和复发率(7.41%)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78%)和复发率(24.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

3讨论

传统治疗早期胃癌的方式多采用外科根治术,这一方法虽可以有效切除病灶,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且治疗费用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不断完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本研究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灶,减少术后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患者预后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白顺滟,肖思洁,吴俊超,张涛,郑知强,魏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20(08):873-877.

[2]张洪印,刘汉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效果[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4):5330-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