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静脉输液操作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如何把握静脉输液操作技巧

周欣1陈璇2刘玮3

周欣1陈璇2刘玮3

1.3.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肿瘤一科山东青岛266033;

2.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神经内一科山东青岛266033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的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生命线”!作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

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技巧

1准备工作用物齐备

不可丢三落四,护士行举止要端庄方,语言亲切。面对复杂的静脉要有信心,以取得患者信任。患者准备要充分,清醒的病人应询问是否上厕所;询问病人愿意选择左手或右手、上肢或下肢进行穿刺样现出尊重患者的意愿,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

2输液瓶的检查

无菌输液瓶的检查:硬包装即玻璃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拧,就是看瓶盖是否有松动;摇和倒转,看是否有絮状、沉淀物;照,是检查液体是否浑浊、变色、透明。那么软包装即塑料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挤,就是检查瓶体是否完整、有破裂、渗漏现象;其他的检查同玻璃瓶装。

3药物的配制

3.1正确抽取药物都用7~12号针头,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抽取药物,切勿用注射器的乳头直接抽取,以防吸入微粒。

3.2避免药物泡沫的产生如像复方丹参、参麦、红花、银杏叶等易产生泡沫的药物,抽取时,针头的斜面应全面浸入药液中,而且一直保持斜面向下,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左手将输液瓶倾斜、固定,倾斜度以能全部浸过针头斜面为宜,使药液直接进入瓶内液体,不会产生泡沫,从而保证药物的足量供给。另外,配制或抽取像丙球蛋白、干扰素等这样的易产生泡沫不易吸尽的药物时,可先注入少量的空气,再将针头斜面向下抽吸,就可以完全抽尽且没有泡沫。

4沟通在输液过程中

有几情形影响输液进程:一是病人过分紧张,输液侧肢体一点不敢动弹,以至肢体酸痛,影响舒适。二是过分大意,随意摆动肢体,造成液体渗漏,肿胀;三是上厕所时抬高输液肢体,回血堵塞针头。在操作前详细告诉病人如何保护穿刺部位的血管,并经常巡视随时进行指导。

5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理,于是常用“我要是打不上,别人都打不上”这句话鼓励自己,事实证明很有效果。

(2)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普通静脉,一针见血并不难,但对于特殊的患者和静脉,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象烦躁好动、不合作的、尿频、腹泻等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活动不方便,除非迫不得已时选择足背或者小腿静脉,这些地方远离关节且对患者活动影响不大。可常规穿刺,针头固定好后,在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处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皮条,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针头,另外,输液皮条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一定的活动范围。

(3)正确评估静脉,对于血管条件非常差的患者,我们不要急于穿刺,先要认真评估血管,包括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进针,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才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的长度。

(4)止血带松紧度适宜,过松时,压力增大,进针后血液外溢,造成患者情绪紧张、害怕,过松时,血管不充盈,达不到穿刺效果,另外,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40~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

(5)不能拍打穿刺部位,尤其是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且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右手的拇指在穿刺的部位反复揉搓,力度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宜,这样效果很好。

6特殊患者的穿刺

6.1水(浮)肿患者不需要扎止血带,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先抬高注射部位或肢体,用手向四周挤压穿刺部位,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血管暴露后,立即消毒,在穿刺上方直接穿刺。

6.2末梢循环差、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这类血管穿刺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不能反复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细心体会。

6.3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定针柄。

6.4肥胖者皮下脂肪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这类血管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6.5对于血液粘滞度增高的患者,比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血量,从而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

6.6老年人血管暴露明显,但壁脆、弹性差、易滑动,针尖一触即破,极易发生淤斑。对静脉容易滑动的老年患者,国外学者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压住距进针处0.3~0.6cm的皮肤,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可减少血管周围淤斑和出血灶的发生。

7固定

7.1“S”型固定法:第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覆盖针眼的无菌敷料,第三条将头皮针的软管呈“S”固定在穿刺部位的侧边(改变了传统的将头皮针软管盘压在面两条胶布上)。当输液管被牵拉时,不会影响到针柄,避免牵拉针梗和针头而刺破血管。

7.2针尖斜面朝下法:某些部位的血管,当固定好针柄后,针尖斜面容易紧贴血管壁影响滴速。传统的方法是在针柄下垫上少许棉球,但此方法很不稳定。若穿刺成功后,将针柄轻轻翻转180°,使针尖斜面朝下,再固定,即可解决。

参考文献:

[1]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感受性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B):41.

[2]马维润.改进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205-206.

[3]王晶.浅谈几种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医学与护理,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