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环境承载力对规划实施的制约以及规划环评提出的解决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探讨水环境承载力对规划实施的制约以及规划环评提出的解决对策

马丽雅赵卉谢怡

四川省环科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摘要: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可行性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提出解决环境制约因素的对策措施,是规划顺利实施的保障。本文以某规划区规划环评为例,通过识别区域水环境承载力是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探讨规划环评中提出的优化建议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规划环评水环境承载力制约因素解决对策

DiscussionoftheConstraintsofWater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onthePlanImplementationandtheSolutionofthe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ACaseStudyofLongchangEconomicDevelopmentZone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nSichuan

MALi-ya,Zhaohui,Xieyi

(Sichuan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Identifyingthemajorenvironmentalconstraintsofplanimplementationhassignificantimpactontheenvironmentalfeasibilityoftheplan.Proposingthesolutiontotheenvironmentalconstraintsistheperquisiteoftheplanimplementation.Usingone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anindustrialzoneasanexample,andrecognizingthattheregionalwater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isoneoftheconstraintsofplanimplementation,thispaperanalyzedanddiscussedthesuggestionsandsolutionsin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Keywords: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water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environmentalconstraints;solutions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细条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

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属现状调查、分析和评价环节,是进行规划环评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其最终目的是确定从环境角度判断规划方案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2]。

本文以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为例,识别水环境容量为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结合隆昌经济开发区的现状提出对规划方案优化调整的建议。

1、识别水环境承载力为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规划环评在识别水环境承载力是否作为规划方案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采用的方法是,计算规划区水污染物排放的受纳水体剩余水环境容量,并与规划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比较。剩余水环境容量大于规划区污染物排放量即可认为河流水环境承载力能够支撑规划区的发展,反之,剩余水环境容量小于规划区排污量,则地表水环境容量即可视为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之一。

以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为例,根据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要求,结合区域地表水的水文特征,水环境容量计算采用一维模型进行模拟,并且考虑向家坝水库建成供水前、后两种情景下的理想水环境容量。理想水环境容量扣除污染物(含点源和非点源)入河量后,单位时间内该水域的剩余的纳污量即为该河段剩余水环境容量。

通过对隆昌河在两种情景下剩余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均得到的结论是:隆昌河由于水流量小,且现状接纳大量沿途工业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和未能进入污水厂的生活污水等,其水环境质量存在COD、NH3-N超标现象,区域剩余水环境容量不足以支撑隆昌县以及隆昌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实施,水环境容量不足成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之一。

2、规划环评针对水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的解决对策

(1)解决水环境制约因素的思路

鉴于水环境承载力为隆昌经开区规划实施的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规划环评提出解决水环境制约因素的思路是:规划初期以隆昌河水污染整治为主,按照《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首先将隆昌河水质恢复到Ⅲ类水体功能;其次,开展规划的跟踪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落实情况与实际效果、隆昌县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经开区开发及配套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实际效益等方面,视跟踪评价结论再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在规划。

基于以上思路,规划环评提出了“调减经开区产值规模+提高入区环保产业门槛+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提高污水收集率+污水厂提标升级+深度处理”严格的环保对策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优化建议。

(2)规划环评针对水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的解决对策

通过识别隆昌经济开发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后,规划环评提出以下的优化建议方案:

①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用水指标;调减经开区的规划面积(由规划的18.87km2调减至17.07km2)与规划产值目标(2020年由规划的700亿元调减至270亿元,2030年由1200亿元调减至540亿元)。②严格规划产业的用、排水标准,禁止耗、排水量大的企业入区;提高工业用水效率,2017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80%、2020年达90%。③加快向家坝水库北干渠一期引水工程和“沱灌工程”改造等水利设施建设,提升隆昌县的水资源承载力。④完善隆昌县城及经开区的污水管网建设,至2017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2020年达100%。⑤加快实施《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有效改善隆昌河水质,至2017年恢复其Ⅲ类水体功能。⑥加快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大规模、提标升级的改造工程。至2015年污水厂出水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提高至一级A标;2017年前,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由3万m3/d扩至5万m3/d;尾水进一步深度处理其主要指标(COD、氨氮、BOD5等)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后排放或实施中水回用;在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前,经开区北片区禁止再引入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⑦通过节约用水与减少废(污)水产生量等源头控制措施,经开区废(污)水及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由规划的5万m3/d调减至2万m3/d;加快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建设,突出环保先行的思路及理念。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再进一步深度处理其主要指标(COD、氨氮、BOD5等)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后排放或实施中水回用;在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尾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前,经开区的南片区禁止引入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⑧经开区的中水回用率,2017年达30%、2020年达40%。

3、对存在水环境制约因素的规划方案发展时序的建议

(1)坚持“先治理、后发展”的原则,认真落实《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有效改善隆昌河水质,至2017年恢复其Ⅲ类水体功能;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整体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主要指标(COD、氨氮、BOD5等)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前,经开区禁止引入有工业废水排放的企业。

(2)先期发展北片区、南片区的红光北组团,先行安排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及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

(3)2018年开展经开区的跟踪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隆昌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落实情况与实际效果、隆昌县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经开区开发及配套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实际效益等方面,视跟踪评价结论再优化规划实施方案。

4、小结

准确识别规划实施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因素,有利于帮助提出现有开发状况与区域主要环境问题间的关系。当水环境承载力成为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时,有必要控制规划区的开发强度,对规划方案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等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提出减缓规划方案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为规划方案提出优化建议,确保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

[2]吴军年,闫文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制约因素的影响与分析——以嘉峪关嘉东、嘉北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21-15824.

作者介绍:

马丽雅(1981~),女,成都,工程师,硕士。200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