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及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及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笱晓葵1袁玉成1曹胡林2

笱晓葵1袁玉成1曹胡林2

(1.荆州市公安卫生学校内科;2.公安县中医医院内2科湖北荆州434300)

作者简介:笱晓葵(1956-),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攻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及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测量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参数、心脏结构参数和心率变异性参数,对各参数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左室质量指数、脉压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且两者均与心率变异性各时域分析指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P均<0.001。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长期治疗既要使其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又要酌情选用能有效地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脉压和改善其心率变异性的药物,从而降低其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关键词】高血压;原发性;左室质量指数;脉压;心率变异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28-02

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LVH)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增大以及脉压(PP)增大和心率变异性(HRV)减低均被证实是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和预测因子[1-4],其中PP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及DBP[3]。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鲜见报道,故开展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本科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的EH患者45例,肝肾功能均正常,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其它内科疾病。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52.35±11.27岁;病程5~21年;血压(SBP/DBP)153.24±19.67/108.27±12.65mmHg。

1.2方法:测量所有对象的血压参数、心脏结构参数和心率变异性参数,对各因素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1.2.1LVMI测定:应用东芝超声心动图仪获得左心室短轴的M型图像,连续测取3个心动周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PWT)。据Devereux公式[2]计算左室心肌重量(LVM)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LVM(g)=1.04×[(LVDd+IVST+PWT)3-LVDd3]-13.6;LVMI(g/m2)=LVM/BSA(体表面积)。LVH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6]: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

1.2.2PP测定:对所有对象连续3天测量清晨静息状态下的动脉血压,计算其平均PP。

1.2.3HRV测定:应用美国DMS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进行24hHolter记录,获取HRV时域分析指标:①SDNN:24h内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单位ms;②SDANN:24h内连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单位ms;③rMSSD:24h内相邻正常心搏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单位ms。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采取t检验,P<0.05为相关系数有显著性。

2结果

2.1LVMI、PP和心率变异性参数:组平均LVMI为15583±15.67g/m2,PP为51.82±7.35mmHg,SDNN为59.87±13.17ms,SDANN为49.71±12.38ms,rMSSD为20.33±7.61ms。

2.2LVMI、PP及SDNN、SDANN、rMSSD的相互关系:LVMI、PP及SDNN、SDANN、rMSSD的相互关系详见表1和表2。

3讨论

分析表1和表2,可以发现EH患者LVMI与PP两者之间呈正相关,且两者与HRV均呈负相关。本研究还发现随着病情发展,LVMI和PP逐步增大,而HRV逐步减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进一步增加,由此可推测E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随之增大,说明将三者结合起来应用将更有利于预测EH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表1LVMI与PP、HRV的相关分析(n=45)

.

EH合并LVH是收缩期负荷过重所致,当大动脉弹性减退、管壁僵硬度增加时,管道中脉搏波的传递速度增加,使前向压力波从主动脉、外周传输动脉传递到各个反射点及返回到心脏的时间缩短,提前的反射波将增加收缩期压力对时间积分的面积,从而使心脏收缩期负荷增加,导致LVH和LVMI增大[1,2]。

EH患者PP增大与每搏量、心室射血速率、大动脉壁的僵硬度(直接因素)和压力波从外周动脉返回主动脉的时间(间接因素)有关。当每搏量和心室射血速率固定时大动脉血管壁僵硬度增加,PP则增大;反过来PP越大,血管僵硬度越重,心脏负荷越大,LVH越明显。文献报道LVH组24h平均PP显著高于非LVH组,随着PP增加,LVH发生率亦增加;PP组≥60mmHg合并LVH增多,提示PP与LVH有密切关系[3,4]。

多项EH不同危险度分层组研究[2,4,7]表明,除低频功率(LF)外的HRV各项指标均随危险程度的增加而进行性降低,尤以HRV时域指标敏感,说明随着EH病程延长和病情加重,压力感受器受损,敏感性降低,致使自主神经(ANS)支配失衡,交感神经(SNS)活性增强,迷走神经(PNS)活性下降;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导致血浆单胺类递质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明显升高,后者直接抑制压力反射活性和PNS活性,从而降低受压力反射调节的除LF外的HRV各项指标。本研究中反映PNS活性的rMSSD明显降低也说明此点。心脏ANS活性改变或失衡,可使心室颤动阈值降低,易引发室速、室颤和猝死。

因此作者认为对EH的长期治疗不仅要使其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同时要逆转其心血管病变及其它伴随的病理生理变化,即在制定治疗方案中要酌情选用能够有效地逆转LVH、降低PP和改善其HRV的药物,从而降低其并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4):357-358

[2]赵晓燕,王全山,苏金林,等.原发性高血压昼夜心率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J].宁夏医学杂志,2001,23(9):518-520

[3]朱理敏,王宪衍.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73-574

[4]李晓东,戴午阳,王金华.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J].心电学杂志2006,25(1):13-15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6]2003Europeansocietyofhypertension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erialhypertension.Guidelinescommittee[J].JHypertens,2003,21:1011-1016

[7]沈国伟,潘光秀.高血压分级心率变异性与血压变异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5: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