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人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呼唤人文教育

焦海滨

焦海滨(河南省汝州市尚庄小学,河南汝州467500)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96-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关键词:语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思考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教师的课堂,其吸引力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二、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老师丰富的情感能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教师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多少东西,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把我们作品当中的情感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体会、体验根本不是我们教师所能预料得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优秀的读者自然会赏析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老师的情感能传递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导学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苏霍母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以生为本,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还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向书本的提出挑战,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四、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师绝不能目光只局限于语文学科,要树立“大语文”观,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要字词句的落实,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内容,通过合作分析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也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课文中蕴涵的充分的人文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

五、倡导学生主动求知

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简单地把语文教学定位在知识灌输上,显然是极端错误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思维方法和运用语文资料能力的培养。因为即使我们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无法与网络所带来的快捷、运用灵活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相媲美。无论我们教授的记忆方法多么高效,也无法记下信息技术提供给我们的大量的、不断更新的知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方法,以“渔”而非“鱼”,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善用求异思维、不落俗套、人云亦云、不沿袭旧说,从新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创作敢于“异想天开”,行文乐于“神思飞扬”。知识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大力倡导主动求知。摒弃那种只强调“是这样”的知识灌输形式,而重视暴露教师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