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肺结核死亡病例分析

/ 1

我区肺结核死亡病例分析

张莹晖

张莹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结核病防治所150076)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047-02

【关键词】肺结核分析

为了评价结核病的防治效果。修订防治对策,改进管理工作,加快控制结核病的速度,现将本所111例我区肺结核死亡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本资料系哈尔滨市某区结核病防治所2005~2009年已登记的本区肺结核病人的死亡病历和登记管理卡片,凡是痰结核菌涂片阳性死天结核病者,均为本文分析对象。

个案记录:病人登记时详细了解肺结核发病日期和既往治疗情况;登记管理后,定期记录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及临床死因等。资料较为完整齐全。

病例分类:(1)新发现病例系指既往末发现肺结核病,登记时为首次发现。(2)复发病例系指曾患过肺结核治愈后,又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变并痰菌复阳者。(3)慢性病例系指痰菌涂片阳性持2年以上的肺结核患者,即所谓慢性传染源。

2结果

2.12005~2009年,本所登记的涂阳肺结核病人中,直接死于结核病者111例。其中新发现病例16例(14.4%),复发病例14例(12.6%),慢传病例81例(73.0%)。历年涂阳肺结核死亡例数变化情况。

2005年前4年间,涂阳肺结核死亡共75例,占死亡总例数的67.7%,2006年起死亡例数开始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慢性传染源病例减少的缘故。本组81例慢传病例都是过去即在登记管理前所遗留下来的复治病人。自从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组织管理,全面藩实防治措施以后,慢传病例的比例越来越少。因而死亡例数也随之下降。说明组织管理尤其是治疗管理,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

2.2本组111例我区肺结核病人的死亡原因:新发现病例均死于肺结核并发急症,多数是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因突然发生咯血或自发性气胸抢救不及时而互亡的。复发病例也是多数死于咯血。慢传病例则大多数(82.7%)死于肺心病呼吸衰竭或全身衰竭。据病历记载,治疗也不彻底。从而提示对所发现出来的涂阳病人,不但要给以有效的合理化疗,而且还要保证病人坚持规律治疗并完成规定疗程的组织管理措施,以增加治愈,防止转为慢传病例,减少因结核病的死亡。

2.3111例我区肺结核病例从发病至死亡的病程,因病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新发现病例的病程均不超过一年。复发病例从首次发病日期算起,多在2~5年内死亡。慢传病例的病程则明显延长,5年以上死亡者占67.9%。不言而喻,我区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的传染源,这些传染源存在的时间愈长,对周围健康人群传染的机会也愈多,结核病的流行就愈严重。因此,要控制结核病流行,重点是解决传染源问题。

3讨论

众所周知,近年来由于治疗结核病方面的巨大进展,结核病死亡专率不再是结核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指标。尽管如此,对结核病死亡资料分析,在今后结核病控制工作中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从本资料可以看到,我区肺结核死亡病例大多数是慢传病例,而新发现病例及复发病例则为少数,这与国外资料相符。因此,如何减少或杜绝涂阳肺结核直接死于结核病,关键在于防止转为慢传病例。况且,这些慢传病例的病程都很长,又持续排菌,做为结核病的传染源长期存活在健康人群里,其危害性是极大的,并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所以本文资料分析,其目的不仅是单纯为了减少死亡病例,更重要的是通过死亡资料分析,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加快控制结核病的速度。

本资料分析也表明,老的慢传病例除死亡者外,通过重新治疗和管理,部分病人已失掉传染性,新发现病例因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进行全面的监督化疗,几年尚无一例转为慢传病例。因而慢传病例的比例逐渐减少,死于结核病的例数也随着下降,同时慢性传染源存在率也由2002年的8.9/10万下降到2009年的0.7/10万。这足以证明,虽然化学治疗是现代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措施,但必须有良好的组织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多么好的化疗方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由此可见,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切实加强治疗的组织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元森.惠州市区涂阳肺结核病例化疗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3年.

[2]易波,杨微娜,赵敏捷,林相.浙江省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中期效果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