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以小学识字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以小学识字教学为例

吴洪江

◎吴洪江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65-01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由最初的具有鲜明象形特质的古文字经过了隶变、楷化、简化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识字教学在目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小学识字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对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改变这种状况,广大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本文从小学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出发,围绕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提出的广义文化所包含的四个层面: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对如何进行小学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识字教学;文化

绪论

文化是“类的存在物”,是人类“类”的生活的结果。广义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阐述了广义文化所包含的四个层面: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这四个层面,将成为我们探讨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的基本依据。

汉字的表义属性决定了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载体,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序言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舍此而莫由。”也就是说“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至此,我们探讨了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四个层次,探讨了汉字本身的所承载的文化及目前识字教学的文化域,那么,我们将依据文化的四个层次来探讨怎样拓展识字教学的文化域的问题。

一、凭借识字教学,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

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是由人类通过加工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征服自然而收获的各种成果所构成,也就是说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直接目标,它直接反映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汉字中的许多字直接反应了中国古人以衣食住行为目标的生活方式及成果,反映了他们对伟大的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利用和改造的水平,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羊,甲骨文写作“”。这个汉字的字形,已经表明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这个汉字的字形表明: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二、凭借识字,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层

文化的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服务于他们的自己,同时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家庭伦理等。这一部分文化成果虽然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但它们的特质、发育水平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中国古人的这种制度文化在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个“王”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为“”是个斧头之形,下端是斧刃。“王”本为大斧头的形象。斧头在上古就是一种武器,有了这种武器,就表明有镇压之权。谁有这种权力呢?只有最高统治者有。所以这个最高统治者就称为“王”或“帝王”。再如,父,甲骨文写作“”,一手执杖。《说文解字》说:父,“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又,《说文解字》说:“手也”。)原来父亲是举着木棍教育孩子的,为正是封建家长制度的结晶,也是“子不教,父之过”的缩影。母,甲骨文是“”,突出母亲的双乳,表明母亲的职责是生育儿女,繁衍下一代。父母这两个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最普通的家庭分工,父亲教育孩子,母亲生育儿女,所以,父亲是一家之主,凡事由父亲说了算,时至今日,男人依然是家庭中大事的主宰者。以上所举的汉字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同样蕴含着制度文化的汉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夫、尼、兄、弟、悌、加、命、皇、卿、祖、宗等等。

三、凭借识字,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正是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文化,决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祝,甲骨文写作“”,左边是一张桌子,表示神灵,桌子上摆放着供品;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面向供桌,仰望苍天,向苍天举起双手,表示祈祷上苍,赐福于自己。福,甲骨文写作“”,左上是一个盛满酒的坛子,左下是捧着酒坛的双手;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面向供桌,仰望苍天,表示向苍天求福之意。小学阶段所识汉字中,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中国古代行为文化的汉字还有:宴、商、嫁、奴、亲、艰、婢、姻等等。

四、凭借识字,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文化层

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艺术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心态文化较直接地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并与行为文化交融互摄,互为表里。

汉字中反映中华民族心态文化的字特别多。安,它的甲骨文是“”,外面是一座房子,房中坐着一位面朝左的女子,把房门一关,这便是安稳的家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成年男人,只有成了家,家中有了妻子,这个男人才不再有浮躁之心,也心神安稳地生活。汉字中反映传统的心态文化的字有许多,如:鲁、养、哭、笑、祥、美、牢、奸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大东书局.人民出版社.1931.

[4]王力.古代汉字[M].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5]钟敬文,《民俗学》,《白山黑水》创刊号[J].东北师大中文系民俗学社编印,1984.

[6]申小龙.论汉字的文化定义[J].汉字文化,2003(02).

[7]王东,卢家华,曲哲.解读汉字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J].消费导刊,2008(05).

[8]唐汉.汉字密码(上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9]王立军.汉字构形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