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图制图技术要点简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总图制图技术要点简述

吕永兰

吕永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13

摘要:自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规划申报、规划审批的流程、审查标准日趋规范化、严格化以来,总平面图设计在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渐凸显,如何高效地绘制出一张标准的、高质量、清晰简明、符合设计的总平面图就成为建设工程落地的基础工作。本文结合总平面设计的技术要点总结了总平面图制图的标准、流程,并基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进一步阐述了总平面制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描述一张完整图纸的绘制步骤,体现本人对总平面制图的理解和实现过程。

关键词:用地红线;路网系统;竖向设计;图纸比例;图面标注

一、总平面设计制图的目的

是为了统一的制图标准,保证图纸质量,提高制图效率,实现图面清晰、简明,符合设计、施工、存档的要求,并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二、总平面设计制图的原则及考虑因素

1、总平面设计制图的原则

a)规范化、标准化;

b)高质,图面清晰、层次分明、内容简明;

c)高效,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表达一步到位;

2、总平面设计制图的考虑因素

a)用地红线;

b)现状地形图;

c)建筑单体及基本信息;

d)路网系统;

e)场地竖向;

f)绿化系统;

g)图面标注;

h)线型比例,布图打印;

三、总平面设计制图流程

在充分掌握项目背景、设计依据以及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一张总平面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1、用地红线

用地红线是重要的设计条件之一,由业主提供,收到用地红线图后设定图层、调整线型、选定颜色、标注坐标及尺寸并核对准确,若用地非正南北方向,为方便制图,可设置绘图坐标系统。

2、现状地形图

现状地形图的比例通常为1:500,1:1000,1:2000,用于建筑工程规划审批及总平面施工图的图纸比例宜选用1:500,将现状地形图置入用地红线图后,适当整理图面,设定特殊颜色,用于打印时调整出图线型及淡显比例。

3、其他准备工作

其他准备工作主要有:

a)确定出图图纸比例

总平面图的图纸比例有1:300,1:500,1:1000,1:2000,用于建筑工程报规划审批及总平面施工图的图纸比例宜选用1:500,当有较复杂内容需放大体现时,可采用1:300的比例绘制,单独成图或局部附着在总平面图中。

b)关于线型

图线的宽度应根据图样的复杂程度和比例,按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中图线的有关规定选用,此处不再赘述。

c)计量单位

总图中的坐标、标高、距离以米为单位。坐标以小数点后三位标注,不足以“0”补齐;标高、距离以小数点后两位数标注,不足以“0”补齐。详图可以毫米为单位。

d)坐标标注

总图应按上北下南方向绘制。根据场地形状或布局,可向左或右偏转,但不宜超过45°,并附带指北针或风玫瑰图及比例尺。

绘制完成以上内容后,可以进入下一步。

4、绘制建筑单体

根据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参照建筑立面及剖面图完成绘制,绘制完成后替换原规划总图中的单体图块,具体流程如下。

a)逐层绘制建筑单体轮廓线,总图建筑物应以接近地面处的±0.00标高的平面作为总平面,其中首层轮廓线应采用粗实线,其他层轮廓线可为中实线,屋顶轮廓线、构筑物、看线可为细实线,逐层描绘完毕后落在一起、填充颜色,并附带四角轴网及轴号。

b)若有多个建筑单体,则按上述步骤逐个绘制完成后制作成图块,并逐个替换原方案中的单体图块,替换后复查单体有无突出建筑控制线或轮廓变化导致建筑间距不足的情况,若出现以上情况,需调整方案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c)绘制地下建筑轮廓线,根据地下建筑的外轮廓描绘出一条闭合的多段线,线型为虚线,粗或中粗,出图时淡显70%-85%为宜,以避免覆盖文字。

5、路网系统

建筑单体绘制替换完成后,开始落实路网系统,具体步骤如下。

a)确定场地开口

根据周边现状及规划环境、市政道路、内部交通动线、规范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场地开口及宽度,通常开口位置应距离市政干道交叉口70米以上,双车道净宽7米为宜,确定开口位置及宽度后绘制于图面。

b)确定车行道路位置及走向

开口确定后,根据建筑排布及建筑出入口位置确定车行路走向,并结合以下因素最终确定车行道路位置:

1道路系统与消防车道及消防扑救场地兼容共用,路面面积最小化;

2与建筑物的距离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取大值,为后期小市政综合、竖向设计及景观种植等创造条件。

c)道路宽度,若仅供消防、货运、急救使用,则车道最小宽度4米,若考虑双车道,则道路净宽不宜小于6米。

d)转弯半径,普通微型机动车转弯半径6米,大中型机动车9~15米。

e)回车场,尽端路需设回车场,尺寸12~15米不等,根据需要选定。

f)人行系统及其他通路,选定人行道路宽度,并用最短路径连接建筑出入口与车行路,除此以外还需考虑地下建筑物出地面口部的通路。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按照先主路后次路先车行后人行的顺序确定并绘制路网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因绿地系统受道路系统影响较大,在确定道路系统时,应贯彻路由长度最短,道路面积最小的原则;绘制时各级道路应设定不同的图层及颜色,方便出图时分别管理。

6、确定并绘制场地竖向内容

竖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综合考虑相邻市政道路坡向、控制点标高、道路横坡、人行道高度、场地出入口路由长度、建筑出入口等诸多因素,反复取舍不断权衡,直至确定合理的竖向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a)确定场地开口标高

场地开口标高应高于市政道路中心线0.2米左右,以实现客水不流入的目的,明确场地开口处市政路标高后,再确定场地开口标高,并将两者标注于图面。

b)确定场地排水分区

根据竖向方案将场地划分为若干个排水分区,并确定场地分水线,因最终

出图不需体现分水线,故将图层设置为非打印,仅供设计过程参考使用。

c)推算道路控制点标高

设置控制点的原则是使地表水迅速排离建筑,并通过最短路由汇至场地汇水点,通过雨水口收集至地下管网或散排至场地外,明确以上原则后,将场地内的全部控制点推算完毕,标注于图面,并标注坡度、坡长、坡向。

d)确定建筑四角标高、建筑室内外高差及±0.00标高

建筑四角标高宜比建筑周边场地最高点高0.2米左右,根据已有的场地控制点标高,推算出建筑四角标高,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定室内外高差,进而推算建筑±0.00标高,确定以上信息后标注于图面,同样需区分图层和颜色。

i)绿化系统

将满足绿地率计算规则和指标的绿地系统图置入到现有总平面图中,设置颜色及图层,调整填充图例比例,准备出图。

7、图面标注

下转第230页

总图上的文字、坐标及尺寸标注均宜直接标注在图上,字符平行于建筑长边书写。当图样比例小或图面无足够位置时,可编号列表标注在图内或图形外侧附近。具体标注位置及规则参见总图制图标准,此处不再赘述。

图纸绘制完成后,打印预览时要逐一排查图面标注是否存在叠字、笔误、表达不清晰的情况,确保图纸打印出来后图面标注足够清晰,方便辨认。

结论

总图制图是一项细碎、繁琐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判断、取舍、优化,实现方案更合理,表达更完善,图面更清晰的目的。

高效地绘制出一张标准的、高质量、清晰、简明、符合设计、方便施工并便于存档的总平面图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每一位总图设计师都应本着追求完美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工作方法和技巧,为建设工程顺利完成做出基石一般的贡献。

参考文献

[]GBT50103-2010-总图制图标准[S].

[2]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

[3]CJJ83-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S].

[4]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5]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