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廖启水

(宁化县卫生进修学校福建三明市365400)

【摘要】目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方法:对158名学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人际信任量表(IT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学生在授课之后,焦虑、抑郁程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降低;人际信任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提升;叛逆行为表现评分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下降。结论: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还能提高学生人际关系信任感,减少学生叛逆行为,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88-02

医学心理学课程作为医学院校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就是研究学生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1]。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专生作为我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年龄比较小,正处于叛逆期,为此会有较多不良情绪的产生[2]。本文主要对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宁化县卫生进修学校14届医学心理学课程学习学生158名,其中有86名女生,72名男生。

1.2方法

对158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过程中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人际信任量表(IT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调查,其中,学生焦虑、抑郁评分越高就代表其焦虑、抑郁程度越明显,学生人际量表得分越高则代表学生人际信任感越强。具体教学模式如下:在对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模式主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核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高自身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对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相关教材进行教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以此来实现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以此来发现学生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良情绪,之后在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去调节自身不良心理以及情绪。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疗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人际沟通技巧讲解,或者是怎样去宣泄自身的情绪,这样学生不良心理就能得到有效地控制。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内容,还能知道应该要如何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这样就能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变,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这样就能强化学生内心感受和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课程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3评价方式

首先,在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问卷调查;然后对学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发现学生心理方面所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寻找其原因;之后则可以按照调查结果结合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要如何缓解自身心理问题;最后在课程结束之后则需要再一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学生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授课前后焦虑情况对比

学生在授课之后,其焦虑程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2.2学生授课前后抑郁情况对比

学生在授课之后,其抑郁程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2.3学生授课前后人际关系情况对比

学生在授课之后,其人际信任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提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2.4学生授课前后叛逆行为表现情况对比

学生在授课之后,其叛逆行为表现评分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3.讨论

我校学生经过研究调查显示,其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是焦虑、抑郁以及人际信任感、叛逆等方面[3]。中专生年龄相比较于大学生而言更小,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能力也较低,因此很容易出现学习焦虑等情况,而学生年龄过小所导致的就是学生各种叛逆行为的出现,这也是中专生较为普遍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之一。

相关研究调查显示,人际信任对于人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着较高的人际信任,他就能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较为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5]。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评定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调查显示,学生在经过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育之后,学生焦虑、抑郁、叛逆行为等方面相比较于授课之前有着明显的降低,并且数据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降低以学生焦虑以及抑郁程度,缓解学生不良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同时学生在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此,学生叛逆行为也明显的少了。除此之外,学生在授课之后,其人际信任度相比较于授课之前也有着明显的提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实施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以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感,为学生今后获得社会支持打下严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将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是一项有着较高价值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还能提高学生人际关系信任感,减少学生叛逆行为,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定松,秦竹,向泰.医学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15-217.

[2]韩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美容专业医学生课研改革[J].卷宗,2012,41(9):15-15.

[3]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医学与社会,2010,23(2):101-103.

[4]吴彩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4,11(18):28-28.

[5]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C].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2012,(8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