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讨——以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讨——以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为例

孟莹莹

余姚市规划局浙江余姚315400

摘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大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历史性村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社会资本的重要节点,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保护古村,促进其协调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与文化大发展的一项重要行动和途径。本文主要以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为例,对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柿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启动全国性传统村落调查摸底工作,提出未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计划,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余姚柿林村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于2012年12月被命名为“国家首批传统村落”。柿林村价值特色突出,2016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1]。

1柿林村历史文化价值

1.1山水格局独特

柿林古村位于四明山腹地,具有独特的高山台地特征,周边围绕独特的幢起岩、丹山岩与赤水溪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格局,整体环境特色价值突出。村落背山靠水的选址体现了我国古代村落选址、择地而居的传统形制,是研究古村落环境学、生态学的重要样本。古村山水格局十分清晰突出,具有突出的整体性价值。

1.2历史环境完整

柿林,又名峙林、士林,沈氏定居于此大约已有650年的历史。村民以沈姓为主,又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这句话清晰展现了村落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浙东山区村落演变发展的重要代表;祠堂、古井、古木、院落、街巷等历史环境保留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

1.3建筑特征突出,空间特色明显

柿林村保存有大量明清时代特色的古建筑,住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柿林古村的村落空间与其发展历史关系密切,从“古井”到“分房开花”到“逐步成型”最终至“核心形成”,既是沈氏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近代理念的博采众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村形成了其特有的空间形态,即:“一心三带,两片相依”。

1.4景区与古村落发展完美结合

柿林村整个村庄处于丹山赤水景区之中,同时也是丹山赤水景区的组成部分,整个景区拥有丹山赤水、柿林古村、四明道观、鹰岩洞天等景点;村里村外处处是美景:绝壁、奇岩、古桥、溪流、飞瀑、柿林、老街。柿林村地处四明山腹地,历史渊源久远,山乡风情积淀深厚,村落传统格局保存完整,自然环境优美,是一个具有较高传统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原生态自然村落。

作为余姚市传统山村的典型,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无疑是浙东乃至长三角地区居民怀旧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2现阶段有关保护工作实施难点

2.1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比较落后

柿林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排水体系和污水处理设施虽有但容量有限,不够完善;电力线路采用明线布置,均为架空布线,输电方式简陋,设置不规范,对建筑的防火和景观均产生不利影响;缺乏消防和防灾设施不够健全;家禽放养和垃圾乱丢现象仍然存在,影响村落环境品质。柿林村的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环境质量一般,卫生设施方面,很多住户缺少独立厕所和洗浴设施,同时还缺乏取暖制冷设施,农民居住品质亟待改善。

2.2对较高档次旅游接待的需求

柿林古村由于只开展农家接待和民宿,一定程度上对村庄风貌的影响有限,但这些接待设施始终存在现代化的厨卫设施无法大量使用,导致了对接待档次较高的游客吸引不足。如果需要进一步发展较高档次旅游接待,需要引导至古村视线范围之外,否则将对古村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2.3区域交通

区域交通的改善使这个深山中的古朴山村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过度发展的区域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有可能对柿林古村所在的区域环境带来影响,导致环境恶化,大量人口进入,继而对古村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2.4落后的消防设施和地质灾害应对措施对传统村落保护不利

柿林村目前有少量消防栓和公共的避灾点,但由于古村街巷狭窄,木质构建过多,火灾和地质灾害仍是古村保护的最大隐患之一。因此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于下决心完善有限的消防设施和设备,建立村庄义务消防队以应对突发事故,同时对地质灾害点进一步充分调查,制定措施,组织相关工程建设。

3柿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3.1村庄保护与发展总规划

协调古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与发展兼并。柿林古村为保护的重点,是历史文化名村价值与特色最为集中的区域,应予以重点保护,规划重点完善与提升村落的公共服务功能,特别是传承和继承村落文化的公共功能。维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增加村庄整体活力;古村以保护为主,禁止进一步的拓展和内部新建建设(除规划允许的建设外),并为未来展示利用提供基础。

3.2空间发展引导

在柿林古村的空间结构布局上应本着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逐步使之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现状古村的规模控制较好,传统村落的格局形态保持完整。为进一步保护古村整体格局风貌,并处理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规划严格控制村庄建设,一方面村庄内部的翻修应符合规划要求,且不得破坏原有的街巷等空间肌理,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增建设量,原则上不允许新增建设用地,从而维护古村景观风貌的完整性。

3.3村庄产业发展引导

柿林现有产业结构以旅游为主,农业为辅,产业特色鲜明,村庄主要经营农家乐,为丹山赤水景区提供配套服务,农业主要种植蔬菜、果树为主,与农家乐相辅相成。柿林古村的产业发展策略应当为: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广度扩展转变,旅游业、文化业与农业深度融合,互相推进,为游客创造多样化又不失本土气息的游憩氛围。同时通过互联网+,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旅游方式现代化、智能化、个性化,培育创客精神,旅游广度不断拓展。

柿林未来产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从单一的农家乐到综合经营转变,旅游业与农业发展更加深入,与村落文化的依托关系更加深入,通过引导促进村民挖掘、保留和创作传统文化(如舞龙、剪纸、绘画等技艺,亦可是竹芯灯等农作方式),也通过建设乡村酒吧等多种方式,引入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创造丰富多样的旅游环境,满足上海等城市游客的需求。农业发展不断加码,继续保持农业的生态性、绿色性,特别应打好“柿子”牌,以文带农,以农促文。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新时代手段,促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要大力度发展文化业,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柿子节、登山节等,另一方面引导村民挖掘、保留传统文化(如庙会、宗祠祭祀、迎神赛会、婚礼),和创作传统文化(如舞龙、剪纸、绘画等技艺,亦可是竹芯灯等农作方式),并与旅游形成良好互动[3]。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要有目标,要从保护古村风貌、继承传统文化、提高环境品质、促进古村繁荣四个方面落实。有目标当地政府才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具体的支持,从而确保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可以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保护对象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古村的保护和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

[1]祁巍锋,赵文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设施问题与改善对策研究——基于对浙江省的调研[J].华中建筑,2015,(2):141-145.

[2]赵红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7.

[3]李晓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框架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6):95-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