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土地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我市土地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叶金林

河源市土地整理开发中心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治理乡村,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本文针对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和后期治理的相关建议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作;建议

1前言

“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土地整治+”是一次高起点的自我进化。其中,土地整治工程是“本体”,“+”则是土地整治与发展战略目标间的桥梁。搭建桥梁的手段在于打造“信息交互、价值传播、资源整合、产业竞合”的跨界融合平台。首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线下+线上”的土地整治工作平台,通过土地整治信息和价值的传播,吸引社会资金、智力等资源参与;进而,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与服务导向”,对接土地整治价值的消费市场,直接面向区域转型发展、后续土地利用的诉求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对乡村闲散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加工,打造郊野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教育等新型业态,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造血能力,弥补城市农业与生态环境功能短板。从而,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和杠杆,引导都市需求与乡村供给有效对接,驱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汇聚和回流,撬动地方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2“土地整治+”的典型实践模式当前

2“土地整治+”实践方兴未艾,可按照其作用形式与效应,将各地典型实践归纳为以下类型:

2.1创造效应——“土地整治+都市服务产业”,打造特色业态综合体

借助土地整治线上平台,传播土地整治价值并对接社会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筛选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最优解”,与相关主体达成用地意向。在规划设计层面,转变一味追求“大、连、平”效果的整治思维,引入创新智库,直接对接未来规划产业的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因用施整,提升设计施工的精细化与美学水平。同时,借助平台吸引资源,特别是未来用地主体的投入,创新PPP、众筹等投融资模式,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的品质和经济效益;项目完工后,与后续利用无缝对接,吸引都市服务性产业进驻,打造“土地整治+艺术文化、体育运动、养生养老、影视创作、度假购物”等特色业态综合体,共同“消费”土地整治成效。

2.2挖掘效应——“土地整治+农村闲散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改变乡村零散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利用组织形式,有效对接都市需求,激活乡村发展内生“造血”能力,实现乡村复兴、精准扶贫等综合目标。首先,转变大拆大建的粗放整治模式,以“价值挖掘、深度利用”为指引,在规划设计方面,为公共服务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腾挪空间,对地方原生特色地形地貌和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修缮,酌情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在项目验收、土地指标认定等方面给予灵活支持政策。施工中,对复垦废料进行再利用,如粉碎后铺设原生态乡间步道,回收古旧建筑构件用于建筑修复等,力求保留农村原汁原味。

2.3扶持效应——“土地整治+都市现代农业”,弥补健康农业产能短板

通过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的“两增加”,即适度增加设施农用地比例、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促进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落地、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业态发展。运用“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沟通供需两端,挖掘农用地复合价值,弥补健康农产品供给、农业生态旅游等都市服务短板。在规划层面,在土地整治“供给端”转变单一追求耕地面积的思维,依据区域环境特质和农业比较优势,以特色农产品、蔬果生产、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产区集中连片,适度增加设施农用地和配套储运、加工设施用地比例。

3“土地整治+”的实施途径

“土地整治+”的首要特征是跨界融合,首要方法是营造平台、促进城乡要素交互流动,根本动力是产业关联和融合,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土地整治给居民带来的“获得感”。其逻辑脉络可概括为“夯实基础—打造平台—传播价值—汇聚资源—引入产业—对接需求—激发动能—自我进化”,其实施途径可分解为“三个三”:

3.1“三统筹”:夯实基础,搭建框架的出发点

土地整治是“+”的主体,拓展“外延”首先需推进“内涵”更新。一是统筹工作主线。牢固把握促进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支撑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土地整治职能。二是统筹各类工具。以农用地整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和景观生态;以“控量增效”为导向,整治低效产业用地,为新动能开辟供给空间;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导向,推进农村居民点环境综合整治;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开展市地整治,优化城市格局。三是统筹实施资源。统筹公共资源,以“多规合一”引领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规划协调、项目联动,带动资金集中投入,创新投融资工具和项目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统筹管理资源,简化行政审批,提升运转效率;统筹政策资源,集中各类激励政策,激发基层支持、参与土地整治积极性;统筹人力与技术资源,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升土地整治的经济绩效和人文生态品质。

3.2“三链接”:跨界融合,激活资源的发力点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土地整治“线下+线上”工作平台。一是链接创新元素。接驳科研智库、艺术创作、美学设计、生态环保等智力创新元素,基于乡村禀赋本底,对民居、民俗、文化古建、历史典故、民间工艺、特色饮食等乡土元素再创作,建设特色民宿、民俗艺术区等乡村文化新载体。二是链接都市产业和本地农户。

3.3“三创造”:自我进化,显化价值的落脚点

一是打造特色业态综合体。利用土地整治沟通乡村资源和运动健康、农业旅游、娱乐度假、自然教育等都市服务性产业,建设郊野公园、特色小镇等郊野新业态载体,弥补都市农业、生态服务短板。二是塑造新时代乡村价值与情怀。通过文化环境重塑和产业升级,提升乡村活力、吸引力,增进市民对土地整治成效的获得感。三是构造土地整治自我进化的新路径。借助土地整治“平台化”,促进土地整治全民参与、全民投入以及成效全民共享,实现土地整治“社会化”,为“土地整治+”创新完善注入不竭动力,促使其不断自发适应现实需求、丰富实践,使其进化为用地问题快速响应系统和综合解决方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些省市率先借鉴“互联网+”理念,在土地整治的参与主体间、城乡资源要素间、生产与市场间建立平台,以定制化、服务导向型的土地整治规划和工程推动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延伸土地整治链条,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以“土地整治+”带动区域转型发展、实现综合效应的新模式,土地整治再次进化的轮廓渐趋清晰。

参考文献:

[1]王维娜,李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31-32.

[2]王军,钟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308-314.

[3]廖艳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大科技,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