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音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析中国民族音乐

黄清浩

黄清浩(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河南郑州450003)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看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music”。原意是“少数民族音乐”。笔者认为,从当代民族音乐学者的立场上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对此不能强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当今对“民族音乐”大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二、民族音乐表达内容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捕食野兽的快乐,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事实,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封建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已经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管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音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己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词,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成熟。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著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风阳,道风阳,风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清朝统治中国后,人民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昏庸贪婪,这是招致外侮、陷国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那悲惨的年代,老百姓连温饱都不可得,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天子坐金殿,朝政乱一团,黎民苦中昔,乾坤颠倒颠,干戈从此起,休想太平年。”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

三、民族音乐的特点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绪,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国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由于民族音乐长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因此被人们提炼过的必然是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且内容多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挚流露,是人民生活的生动反映。流传最广泛的大都是生动形象,意境鲜明,朗朗上口的曲子。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我国民族音乐还具有以下特点:

1.即兴性。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风格及即兴发挥,这也是民族音乐出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即兴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显着特点。

2.变异性。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各异。以《绣荷包》为例,这首曲子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明媚、俏丽,带出喜悦之情;后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

3.地方性。我国国土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各民族的音乐的地方性首先表现在方言上。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均有属于本民族的语言,而各民族中也并非只有一种语言,各族歌曲首先以各地方言为基调。其次还表现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上。如北方人较直率、粗犷,因此其音乐风格也较为大方、宽阔,如《好汉歌》;南方人较为细腻、温柔,因此其音乐风格也较为舒缓优美,如《无锡景》。我认为地方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四、民族音乐内涵

我国民族音乐极为丰富,就传统音乐来讲,有民歌、民族器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五大类。虽然有人对诸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经典有所了解,甚至在中学也欣赏过。但是,有很多人对于我国的音乐史知之甚少,这就像有的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但是并不了解美术史和创作的技法一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得知识面狭窄。因此,了解中国的音乐历史非常重要。实际上,中国音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根据出土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可知,它们距今有八九千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证明了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想见,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音乐艺术活动和音乐实践。又如,在湖北随县出土的2400年前的编钟,被国外学者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上的铭文,使我们了解了很多失传的音乐信息。“它的出现,导致音乐学术界对先秦音乐史的彻底改写和对近大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整部中国音乐史的重新认识”。①对于古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很多人是不了解的,或者说是了解得不系统。这必然导致对中国音乐难有深刻的认识。以乐器来说,实际上每一件民族乐器都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古琴、二胡等等。每一部传统音乐作品也都有深厚的人文背景,人们对此往往了解得非常少。通过学习音乐史,我有了更宽广的认识,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乐曲或人物上。例如,欣赏乐曲《流水》,就要把古琴的历史进行讲解,甚至乐器的制造以及古琴所蕴涵的人文内涵都要进行分析,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对乐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多民族音乐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旋律优美。有的旋律如泣如诉,如《二泉映月》;有的活泼热闹,如《百鸟朝凤》;有的典雅精致,如《春江花月夜》……再加上各地优秀的民歌,这都是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基础。音乐欣赏不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等等,从本质上来它说是理论课程,是要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美。

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音乐的创作、理论、着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也都有深厚的积累。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民族音乐的特殊规律,对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新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