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应用价值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地佐辛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应用价值评价

邱燕文周泽钢杨戟郭红缨

(邛崃市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530)

【摘要】目的:评价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科室收治的44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2例患者,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使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地佐辛行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带状疱疹患者T0、T1时点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T2、T3、T4、T5时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地佐辛;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92-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目前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感冒、发烧时,病毒再次生长增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感觉神经神经元引起相应部位出现红色簇集水泡和皮肤产生强烈炎症,并伴有明显疼痛感。该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不断升高[1]。目前临床多采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行神经阻滞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地佐辛属于阿片类镇痛药,本文旨在评价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我科室收治的44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科室收治的44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男患10例,女患12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0.4±1.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5例,头颈、上肢部4例,胸腹部15例,骶尾部、下肢3例。对照组男患9例,女患13例,最小年龄41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0.5±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3例,头颈、上肢部5例,胸腹部13例,骶尾部、下肢4例.两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纳入标准:(1)自愿加入本研究,签署同意书,(2)VAS评分>7分,(3)无严重合并症;排除标准:(1)穿刺部位感染,(2)长期服用镇痛药物,(3)合并恶性肿瘤,(4)存在精神病史。(5)有严重的心肺合并症,(6)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1.2神经阻滞方法

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使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地佐辛行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入室后行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监测。根据疱疹和疼痛部位,确定将被阻滞的责任神经。胸腹部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或肋间神经阻滞,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先确定阻滞范围上、下各扩展一个间隙,取侧卧位,于疼痛区域中心胸椎椎体棘突上缘及上、下椎体的棘突上缘椎旁2~2.5cm处于做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局部麻醉皮丘,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此时将针尾连接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缓慢进针,直至针尖触及椎板外侧,固定针体穿刺深度标志物,距皮肤1~1.5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沿椎板外缘缓慢进针,如针尖刺透肋横突韧带进入椎旁间隙,感觉阻力消失,同时针体标志物触及皮肤,回吸无血、无气、无脑脊液时注射配制好的镇痛液5ml,(对照组:2%利多卡因3ml+罗哌卡因2ml+维生素B121mg+曲安奈德10mg+生理盐水7ml;治疗组:2%利多卡因3ml+罗哌卡因2ml+维生素B121mg+曲安奈德10mg+地佐辛5mg+生理盐水6ml),阻滞3个点共15m。行肋间神经阻滞,沿腋后线确定神经穿刺点,用手指固定进针点,做一皮丘,用短针头连接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当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无气,注入药液[2]每点3ml(对照组: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曲安奈德5mg+生理盐6ml;治疗组:2%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0.5mg+曲安奈德5mg+地佐辛5mg+生理盐水5ml)。头颈部采用颈丛、颈椎旁神经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扪及颈4横突,垂直进针抵得骨质,稍退针,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射药物,镇痛液配方同胸椎旁。上肢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骶尾部、下肢采用腰椎旁神经阻滞。腰椎旁神经阻滞:取侧卧位,在穿刺的腰椎棘突尖旁开1.5~2cm,方法、镇痛液配方同胸椎旁。

1.3观察指标

①各时点疼痛评分,阻滞前(T0),阻滞后即刻(T1),阻滞后2h(T2)、6h(T3)、24h(T4)、48h(T5)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评分越高,疼痛感越强;②不良反应情况,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3]。

1.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时点疼痛评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不良反应情况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当数据对比P<0.05,两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各时点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T0、T1时点疼痛评分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T2、T3、T4、T5时点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数据见表。

表各时点疼痛评分对比(x-±s,分)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等重大不良反应,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1例出现恶心,占比5.00%,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0例出现恶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χ2=1.03。

3.讨论

带状疱疹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异常及精神因素有关,国际上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有多种,但单一治疗方案未能有效缓解疼痛,因此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神经阻滞的作用机制为阻断痛觉向中枢的传导,可快速消除疼痛,有效增强患者治疗耐受;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交感神经,扩张血管,使神经的营养状况改善。临床经验显示,多次阻滞可增强止痛效果,且止痛持续时间较长。地佐辛是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镇痛作用及持续时间与吗啡接近,相关研究表明,地佐辛诱导身体依赖的能力有限,成瘾性低,止痛效果良好,副反应较少。

本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带状疱疹患者T0、T1时点疼痛评分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带状疱疹患者T2、T3、T4、T5时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概率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提示带状疱疹神经阻滞治疗中加入地佐辛可有效提升镇痛效果,作用机制可能为药物通过外周神经膜后被阿片结合蛋白转运至脊髓背角的结合位点,产生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提升镇痛效果,安全性良好,但因观察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席豪,张韶南,方佳薇,等.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6,12(1):45-47.

[2]李慧,张文东,冀培宁.地佐辛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9):1380-1381.

[3]金文哲,任婷婷,李仁淑,张广建,邱德来.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8):96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