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临床心理工作者资格准入及国内发展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国外临床心理工作者资格准入及国内发展现状

王海娜1李荐中2

王海娜1李荐中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2齐齐哈尔医学院161024)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2-0266-03

【摘要】目前国内心理学起步尚晚,不规范,甚至有些地区还很混乱,本文通过对国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构成及准入资格进行分析,及阐述了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以期能以此文给我国心理学发展提供参考,从而能够更好的完善本领域现存的弊端。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资格发展现状

Overseasclinicalpsychologyworkerqualificationsadmittanceanddomestic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Abstract:Atpresentthedomesticpsychologystartwasstilllate,isnotstandard,evensomeareasarealsoverychaotic,thisarticlethroughcarriesontheanalysistotheoverseasclinicalpsychologyworker'sconstitutionandtheadmittancequalifications,andelaboratedourcountrypsychology's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canthepsychologydevelopmentprovidethereferencebythetimebythisarticletoourcountry,canthusthebetterperfectabilityterritoryextantmalpractice.

Keyword:ClinicalpsychologyQualifications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在西方国家,临床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心理学科中最庞大的分支,从业人员占整个心理学工作者的一半以上,其学科研究和临床服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问题关系到临床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后劲与主导方向。二战以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是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1]。纵观西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虽然也有一些挫折,但总的来说仍是相当的顺利,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从学科早期建立到目前基本成熟的共同模式,现在对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认证体系基本完善。概括地说其体系包括资质认定、资格认定及其在不同部门从事健康服务所承担的责任。

在西方国家如英、美、加、澳和新西兰等及中国香港、澳门从事心理治疗或咨询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几类专业人士构成: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辅导或咨询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这些专业人士各有自己的专业学会,每一专业学会制定自己会员的资格认定标准,通常以“标准学历”(在学会认可的大学里取得临床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准入前提。其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心理咨询专业或社会学专业;心理治疗的从业者主要是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的培训较为严格,一般从业者除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医学背景外,还须具有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学位或培训记录[2]。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一般需要在精神科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进行一年的临床实践。在德语国家(主要指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一般在获得一定的学位,如社会学、哲学、神学、心理学和医学等的基础上,完成与心理治疗相关的正规培训,包括:①心理治疗的理论培训;②精神病学诊断培训;③关系的培训:包括小组督导和以行为治疗为导向的案例督导;④自我分析或自我体验;⑤治疗实践:精神分析取向和行为治疗取向的培训。此外,以上各项都有一定的学时要求,例如,精神分析师的培训,要求600小时左右的自我分析等[3]。以美国为例,早有Freud于1909年从欧洲到美国Clark大学举办过一系列的精神分析学说讲学班[4]。近有Exner也办过许多讲习班来推广Rorschach测验的综合记分系统[5]。

咨询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认证咨询员培养机构和培养课程(program),第二个层次是认证某个申请者是否达到了咨询员的特定标准。

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及治疗师的执业胜任能力,主要通过相当完备的职业化培训体系来保证。通过认证考试,并且具备心理从业者的品质才可以拥有执照。此外,系统化培训还要求掌握规定科目和理论学习中涉及的技术,如:暗示、澄清、解释、模仿、证明等,以及如何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6,7]培训中督导对于治疗师治疗过程的评估是保证治疗师正确治疗的一个有效手段[8];对治疗师、咨询师的一般品质要求:如年长些、经验多一些、温情、真诚信任、关心患者等[6,9]。

在国外,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执照虽然不是胜任能力的保证,但它向公众表明了这个职业入门的最基本胜任特征。在北美,执照申请者要完成规定的连续教育和培训(美国心理学会(APA)关于资格认证的章程里根据毕业生需要获得的胜任特征,详细说明了教育和训练的目标),获得相关的学位(如PhD,Psy.D),然后通过心理学专业的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该考试的范围涵盖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容全面。在美国有些州,还要参加面试,以考察报考者的临床操作技能。同时,还应该熟悉申请当地的法律法规及伦理学规范,这些法律知识及其应用要通过笔试或口试[10]。

心理咨询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从事咨询工作,没有处方权,只可以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治疗从业者,拥有处方权,可并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精神病应该首先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严格上讲,用药物治疗就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美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公立精神病院。主要承担重性精神病人的长程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由临床精神科医生负责。但自上世纪50年代后,此类医院数量已经大幅减少。②综合医院精神科。为一般门诊病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同时为有需要的住院病人提供长期心理服务。通常是由临床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工组成的治疗团队负责。③私立精神病医院与护理机构。私立精神病医院的服务和治疗方法多样,设备齐全,适应各种人群的需要,服务质量最好,消费也最高。④心理学工作者开设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一般设在社区、学校等地。但心理学工作者没有处方权,需请精神科医生共同会诊后才能用药。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社区初级护理人员在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完成,在家庭、社区与正规医院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形成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是目前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其职责正在逐渐扩展中,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在持续深入地开展[11]。

国内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职业化建设起步较晚,但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却炒得沸沸扬扬,由于缺乏连续性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目前国内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多为精神科、神经科及其他科医生背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为教育或心理学背景;以及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背景人员。他们在社会机构中从事相关服务[12]。南京张宁等“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中,受访者认为突出问题依次为:不普及、质量和效果不好、不方便、担心保密问题及收费太高等。55%的人对咨询师不十分信任,32%的人对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担忧[13],表明我们目前的从业人员的品质及能力水平不容乐观。有资料表明,如果在没有充分的教育、培训和督导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常会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14]。

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已不是新鲜话题,政府在诸多方面积极推动心理咨询的发展,然而人们对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缺乏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心理咨询监察体制缺失。由于缺乏监察,出现很多的“黑诊所”。这种“黑诊所”的从业人员既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询知识,更没有心理咨询必备的咨询经验,不但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还有可能恶化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败坏了心理咨询业的名声。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不平衡。心理咨询工作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往往不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烧香拜佛”来缓解心理压力。据调查研究表明,占总人口60%以上的中国农民在心理咨询来访者的比例中尚不到6.9%[15]。③心理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占81.6%,超过5年的仅有5.4%[16]④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伦理认知与伦理行为之间仍有差距。⑤基本概念的混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一些心理问题胡乱称谓,甚至张冠李戴。例如,生活中,“神经病”常常被用来称呼一种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何谓“神经病”?事实上,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神经病”是指“精神分裂症”,它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17]。另外,日常生活中将“精神分裂症”称之为“神经病”,往往易与“神经症”相混淆。所谓“神经症”旧称精神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的总称。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的相互混淆。我国各级学校常见的一种问题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相混淆,以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心理咨询。许多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工作特点、目标、方法、内容、任务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其结果是,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热情却收效甚微,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反而还有可能加重。⑦传统文化模式的继承。指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在民间历史性形成的以非公开、半公开或者公开的方式为人“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各种存在形式。主要有:周易研究;起名斋;巫医神汉。在南方该形式存在更多一些,似乎也更受某些阶层人士欢迎。有需求就有服务,从某种意义或某种程度上说,此种形式是无心理医生时代的心理咨询形式,当前也在社区心理咨询范畴里占据着主要市场[18]。

我国的临床心理学体系还不尽完善,具有研究生水平的临床心理学专业规模很小,尽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已逐渐步入社会,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尚待成长,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家的需求相差甚远,这就表明了我国还处在临床心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不断的借鉴外国的经验,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我们在不断地提高对临床心理学的认识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进步,完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出台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心理从业人员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然而,其商业化的培训方式,已经导致了众所周知的诸多问题。

国家卫生部紧随其后出台了心理治疗师(中级职称)统一考试制度,由于是职称考试(而且该职称系列属于技师,最高只设副高级职称),而不是准入考试等原因致使沦为鸡肋,通过考试者寥寥无几。一热一冷,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Zimet,C.Clinicaleducation,trainingandaccountability[J].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87,43(3),435-441.

[2]JonesSE:Ethicalissuesinclinicalpsychology.in:WeinerIB,StrickerG,WidigerTA.ClinicalPsychologyHand-bookofPsychologyVolume8.2003;497-508

[3]温培源,霍大同,张日,等:谁适合做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资格的讨论(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5-216.

[4]GilgenAR.AmericanPsychologysinceWorldWarⅡ.GreenwoodPress,1982.

[5]KorchinSJ.ModernClinicalPsychology.NewYork:BasicBooks,Inc,1976.

[6]StruppHH,HadleySW:SpecificvsNonspecificFactorsinPsychotherapy.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1979;36:1125-1136.

[7]SakinofskyI:Evaluatingthecompetenceofpsychotherapist.CanadianJournalofPsychiatry,1979;24(3):193-205.

[8]ChevronES,RounsavilleBJ:Evaluatingtheclinicalskillsofpsychotherapists.Acomparisonoftechniques.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1983;40(10):1129-1132.

[9]ChevronES,RounsavilleBJ,RothblumED,etal:Selectingpsychotherapists,toparticipateinpsychotherapyoutcomestudies.Relationshipbetweenpsychotherapistcharacteristicsandassessmentofclinicalskills.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1983;171(6):348-353.

[10]李晓虹,杨蕴萍.北美临床心理学家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要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70-372.

[11]徐华春,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2007,30(4):1006-1009.

[12]李晓虹杨蕴萍.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发展及现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2)95.

[13]赵静波,季建林:美国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36-237.

[14]张宁,李箕君,袁勇贵,等:对心理咨询及咨询师的期望与要求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50-252.

[15]上官子木.从心理咨询看中国人的心理困扰[J].社会学研究,1994,(3):57-62.

[16]邵波,刘伟.基于WEB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情报科学,2004,(2):196-199.

[17]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89.

[18]李荐中.我国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及改进策略.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