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汪静

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管理指导中心派驻广安市武胜县新学乡石栏村驻村干部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全力推进,不容懈怠。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名驻村扶贫干部,近年来,我一直驻扎在贫困村,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的工作当中,亲眼见证了许多贫困家庭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凭借勤劳的双手,成功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在这些人当中,其中有一对老夫妻勤劳致富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关键词:小康社会;勤劳致富;扶贫帮困;

曹均友和他的妻子张明英,都是75岁的老人了,两人均有着严重的腰间盘突出,不能直立走路,老人虽然有儿有女,但是由于体神尚好,一直独立居住。75岁的老人,本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然而,对于曹均友老两口而言,勤劳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一种品质,老两口一直从事农作物种植和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曾经达到20头。然而2014年,由于粮食市场和猪肉市场行情大跌,老两口非但没有赚到钱,还欠了许多外债,一下子就陷入了贫困的深渊。沉重的打击让两位老人的内心无比焦急,正是在这个时候,帮扶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认识了他们。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员,我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曾多次前往其家中。通过接触,发现两位老人非常勤劳朴实,他们对于幸福生活依旧充满了向往,于是我就给他们讲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他们规划致富之路,鼓励他们要更加坚定脱贫奔康的信心。

在长期的接触中,我被这老两口深深地感动了,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中国人最勤劳朴实的品质,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地里。今年年初,焕发斗志的曹均友老人,用锄头、犁耙、独轮车,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硬是平出30多亩荒废田地,双手磨起了老茧,脸上被冷风吹出道道血口,然而在他们的笑容里却满是欣喜和憧憬。转眼到了收获的季节,老两口就为节约资金,没有邀请任何人帮助收割粮食,全凭自己的双肩、背篓、一辆鸡公车。夏日炎炎,老人弯曲着背,从早忙到晚,黝黑的身体全是汗水,最终用时1个多月收完了所有粮食。很难想象两个75岁的老人能够完成如此艰辛的任务。然而,辛苦的劳动最终换来了丰收的喜悦,10亩水田生产稻谷2000多公斤。20亩土地生产玉米4000公斤,两位老人仅仅售卖了一部分,就收入了0.8万元。

在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两位老人还有意扩大养殖规模。在了解了老人的需求后,我积极协调单位为老人申请了600元的产业发展款项,用于购买小鸡仔,年底将鸡卖出后,净挣2000余元。又主动协调农技员上门为老人讲解《猪病防疫》知识,通过科学的喂养,老人家的生猪出栏达到了15头,纯收入达12000余元。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曹均友老人成功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曾经握着我的手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你们的帮扶,让我脱离了贫困。”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老两口还给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提供技术和养殖经验咨询,凡是到他家买仔猪,都享受优惠价格,没有现金,就赊欠着等到仔猪出栏后再还本。

结束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过流传千古的两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曹均友老两口用切身的言行诠释了这两句美妙的诗句。他们的故事令人敬佩,他们精神更是无价的,他们不仅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也给所有的贫困人员树立了榜样,更值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虚心的学习和由衷的尊敬。在贫穷面前,愿每个人都能有老人的胸怀和精神,都能有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参考文献:

[1]王晓毅.精准扶贫与驻村帮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3):56-62.

[2]邵德兴.浙江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体系建设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9):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