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及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长期留置导尿的并发症及处理

陈婧

陈婧(义乌市中医医院322000)

【摘要】正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其不仅仅是观察病情的需要,也是诊断、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措施。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合并症较多,留置导尿并发症主要有导管伴随性感染,尿道损伤、膀胱功能损伤、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患者角色适应不良。对策:合理有效的预防尿路感染和结晶,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减少膀胱功能损害,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生活质量。

【关键词】导尿管长期留置并发症护理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和手术后患者的尿量观察等,促使昏迷、尿潴留、尿失禁等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若发生留置导尿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减少留置导尿并发症,现对留置导尿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作如下综述。

1.尿路感染

1.1原因留置尿管的时间、插管技术、尿管的护理及病人的免疫状态等使得尿道闭合引流系统破坏,细菌沿尿管逆行到膀胱。女性患者会阴部的细菌可以黏附到尿管的外表面,并从尿管的外表面迁移到膀胱内;男性患者细菌可能通过尿管的外表面迁移到膀胱内。

1.2措施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原则,避免插管时的细菌侵入。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使真菌性尿路感染明显增多,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尿培养检查确定感染菌种,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在留置导尿后5~7天,口服抗生素3~5天进行预防。留置导尿期间定时进行膀胱冲洗,注意会阴部的干燥清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

2.膀胱功能损伤

2.1膀胱功能损伤临床表现为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再次发生尿潴留。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当某些疾病或手术等原因需留置导尿管时,临床常采用开放引流放尿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

2.2措施放尿时要提醒患者有意识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作用。在膀胱充盈时拔尿管,其拔管后排尿过程顺利,昏迷及截瘫患者早期的膀胱功能训练,根据膀胱充盈情况每2h放尿1次,3d后改为3-4h放尿1次,持续至拔除尿管,每次放尿前压迫膀胱,通过压尿建立患者的排尿反射,维持膀胱肌肉的正常张力,避免形成挛缩性膀胱。

3拔管困难

3.1造成拔管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尿管末端形成结石:导尿管作为异物长期滞留于膀胱内与尿液接触,易将结石盐沉积于尿管末端,形成结石,气囊回缩不良,体积增大。盲目拔管,致尿道痉挛,导致拔管困难。气囊活塞失灵,导致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引起拔管困难。

3.2措施留置尿管期间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为避免长期停留尿管的结晶形成,造成拔管困难,囊内注入注射用水和呋喃西林为佳.如有结石形成,可采取体外震波碎石,待结石粉碎后再拔除尿管。如仍不能拔除,可将体外部分剪除,将尿管推入膀胱内,然后行膀胱大力碎石术。

4护理

加强护士责任心,了解不当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熟练操作技术。插导尿管前应做好心理护理;病情允许,请患者导尿前不要排空膀胱。护士应熟练掌握导尿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导尿前用0.5%碘伏作润滑剂涂抹于导尿管外壁,从尿道口灌入2~5ml,其表面活性剂能在尿道黏膜表面与导管形成薄膜,起润滑功能,如有前列腺增生肥大者,年龄偏大者,可用5%利多卡因注入尿道口,或用利多卡因凝胶代替润滑涂抹导尿管,都可在插管时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

综上所述,预防尿路感染。减少膀胱功能损害,持续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尽快适应角色转变,通过学习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可有效地预防留置导尿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