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警示药品标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高警示药品标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董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警示药品标识在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护理差错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制作高危药品专用药品标识并应用于临床,观察比较使用高警示药品标识前后医护满意度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标识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医护满意度及护理差错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80%,两组相比就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05%,对照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警示药品标识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护理安全,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用药安全管理是目前世界各国患者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有研究表明,注射用药在应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而高危药品使用不当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1]。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而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以及细胞毒性药物等。美国安全医疗协会(ISMP)将高危药品定义为: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2]。重症监护病房(ICU)静脉内使用高危药品治疗的频率很高,许多患者存在同时输入多种高危药物治疗的情况,而大部分ICU患者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不能清楚表达身体不适,进一步增加了用药危险。采用“安全警示标识”提高用药安全的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该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针对ICU患者同时使用多种高危药品的情况。我科采用高警示药品标识进行分类,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收治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18-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220例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性130例,女性90例,年龄15-82岁,中位年龄56岁。纳入标准:均为医院收治常规住院患者,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不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都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加强高危药品知识培训

护理部定期请药剂师按照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分类进行专项业务讲座和考核,内容包括高危药品名称、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给药方式及途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科护士长以专科业务学习、疾病查房、专科查房等形式,检查督导落实质量,以有效避免用药差错的发生。

1.2.2高警示药品标识贴放

每日治疗护士按常规打印输液瓶贴,责任护士在准备输液药品时,选择合适的高危药品标签贴在输液袋/瓶上,再将输液瓶贴贴于警示标识的空白处。

1.2.3高警示药品管理

对高警示药品要单独记录,并安排专人负责,定期进行养护和清点工作,核对药品的性状、生产批号、有效期、摆放位置等,观察是否和高危表示分级、警示分级等相同。此类药品和其它药品不能混合,注意保证储存条件,如阴凉、干燥、避光、冷藏等。调剂室应对高警示药品专门药架进行设置,采取近效期先用、先进先出的用药原则。

1.2.4高警示药品调剂使用

使用高警示药品之前,对药品安全性加以论证,在调剂高警示药品的过程中,要采取双份重复审核的方法,对四查十对原则严格遵循,保证药品调剂和使用的准确性。沿严格限定各个护理站的使用,没有独立值班能力的护士,不能单独配置和使用此类药品。

1.2.5高警示药品监管

建立高警示药品管理小组,对药房管理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并制定高警示药品分级管理方法,各个科室护理站对高警示药品不需要常备,除了抢救药之外。如有需要可少量存储,但必须严格管理,名且职责分工。将药方奖惩制度和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挂钩,以促进工作人员责任心和积极性的提高。对新引进的高警示药品,向相关科室及时告知信息,并在检查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反馈和整改,以确保高警示药品的使用安全。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l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行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科在使用高警示药品标识后,医护满意度明显提升,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减低,提高了用药安全,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见表1、表2)。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80%,两组相比就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05%,对照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规范、醒目的高警示药品标识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有效防止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病人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护理人员短缺导致护理工作量增大和护理工作节奏加快,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或因遗忘而疏漏某一等待解决的问题。高警示药品警示标识是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的警示标识,它的实施就是要将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醒目的警示标志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警惕性,预防护理隐患,有助于减少跌倒、烫伤、输液外渗、非计划性拔管、滴速不当导致病人不适、未及时发现动静脉危象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规范床头警示标志管理后杜绝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ICU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和转归及抢救成功率,同时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治疗[3]。ICU治疗的重要措施,而ICU患者病情重,用药方案复杂,同时涉及到几种药物同时输入,易发生给药错误。如何保证患者静脉输液用药安全,减少差错及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安全警示标识是针对各种风险事件,采用不同颜色或图案设计、制作的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警示标识,能起到提醒作用。

经本文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满意率为95%,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80%,两组相比就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05%,对照组患者差错发生率为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警示标识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了规范有序的醒目标识,护士可以进行准确、针对性极强的查对,节省了劳动的时间。护士在配药室操作的过程中,对于繁多的,极为相似的药品,如果没有醒目的标识系统,那么护士在查对过程中将会耗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并存着护理风险。因此,将不断改进的标识系统有效和合理的应用到治疗室和病房,这样不但减少了护理护理护理缺陷,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护士的无效劳动。有了规范有序的醒目标识,护士可以进行准确、针对性极强的查对,明显节省了护士的劳动时间,使护士从繁杂的、有高度隐患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ICU静脉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能有效降低ICU静脉用高危药品使用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病区因病人增多、护理人员紧缺,环境嘈杂、劳动强度加大,使护士容易产生身心两方面的疲劳,在此情况下警示标识牌未必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何能更好的护理病人,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仍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金丽萍,王宁,宁永金,等.加强病区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18-520.

[2]蒋银芬,丁力.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高危药的应用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8(1):21-23.

[3]张慧.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15):172-173.

[4]江颖,肖明朝,赵庆华,等.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高警示药品医嘱识别能力调查问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22):29-32.

[5]王敏,于珊珊,王中磊,等.解放军第302医院高警示药品的管理策略[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