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滨海湿地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我国滨海湿地保护

苏敏婷余宇翔

九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332000

摘要:滨海湿地作为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不仅起到涵养水源、控制侵蚀、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为水生和沼泽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繁殖区,为候鸟提供迁徙越冬地,还可以作为后备土地资源加以利用。滨海湿地作为最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景观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沿海工业、旅游业、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滨海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严重恶化。人类行为对滨海湿地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别阐述了滨海湿地的现状、保护进展以及修复技术等方面。

关键词:滨海湿地;湿地保护;修复技术

1、我国滨海湿地现状

我国拥有长达1.8万千米的海岸线,滨海湿地面积广阔、类型丰富,可分为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盐沼湿地、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海草床、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滩涂围填,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迅速恶化甚至完全丧失。人们开始意识到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总体趋势仍不容乐观。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不断下降。40年来仅红树林湿地就从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减少了大约2/3。目前我国已经在海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建立了6个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加大了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但红树林湿地的面积仍在逐渐减少。

滨海地区的严重污染也是造成我国滨海湿地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导致资源需求增加等也威胁到了滨海湿地的生态平衡。滨海湿地的严峻现状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的意识,提供湿地保护的技术手段。

2、我国滨海湿地保护进展

我国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并将黑龙江扎龙等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截至2008年1月,我国列入该名录的湿地已增加至36处,总面积达到380万公顷;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等要求;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要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3、滨海湿地的修复技术

3.1红树林湿地的修复技术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资源的一种,是红树林及其环境的总称。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十年对红树林的不合理开发及严重污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修复研究。

在“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示范工程”中,沈凌云等人在海陆路交错带上构建红树林—水体(含水生植被)及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陆生植物/植被—隔离植被带大格局,实现了对河口湿地的生态修复。

林鹏对比分析了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界定红树林系统的功能群,研究了功能群和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红树林的栽培技术研究也成为恢复红树林的研究热点,彭逸生等人提出了四种红树林的种植方法,并指出胚轴插植法将成为红树林湿地系统的主要造林方法。

3.2盐沼湿地的修复技术

盐沼湿地为海岸带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我国,盐沼湿地在不断受损退化,甚至消失。基底修复是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在欧美国家,基底修复的原料常常取自湿地附近的疏浚土,采用原位吹填的方式进行基底修复。水动力修复技术也是常用的修复盐沼湿地的方法,打开湿地外围的堤坝,引潮汐进湿地,并开挖内部潮沟,从而调节内部水流分配,延长湿地持水时间,促进盐沼植物自然生长。

3.3浅海滩涂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也是我国修复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方式之一。在我国110万hm2的海水养殖区中有60%以上集中在滩涂湿地。给我国的滩涂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过量投入的人工合成饵料、激素、疫苗、化学消毒剂、抗菌素等,以及鱼虾贝类的排泄物,都给养殖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生态养殖、复合养殖等养殖模式,其有效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随着沿海的不断开发,滨海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国内外研究者在湿地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仍有许多的修复技术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未来的研究也需要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加强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陈雪清,对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认识及维护[J].林业资源管理,2001,(6):65-69

[2]何斌源,范航清,王瑁等,中国红树林湿地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J].生态学报,2007,(11):4859-4870

[3]王丽荣,李贞,蒲杨婕等,近50年海南岛红树林群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关系分析——以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0,30(2):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