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识字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4

字理识字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志强

百色学院

摘要

字理识字法符合汉字的性质和构造规律,与其他识字法具有兼容性,有助于把汉字承载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有相当的优势。字理识字法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有溯源法、联想扩展等方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要理清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变化路径,辨清字音、字义、字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方块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潜移默化的帮助留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汉字的整体字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对外汉字的教学。

关键词:字理识字法;对外汉字教学;应用研究

1991年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贾国均首次提出“字理识字”的概念,“字理识字法”是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通过对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突破汉字字形这个关键,从字源入手,以达到认字的目的。①近年来,字理识字法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发展为一种颇有实效的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法。而把汉字的理据性引入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是石传良和罗音,他们从汉字所具有的理据性入手,结合对外汉字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对外汉字教学也应当遵循汉字构字理据性规律,进而从历时的角度把汉字理据分为溯源理据和现状理据两大类,而后,分别从“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方面对这两种理据类型的汉字进行讨论。依据汉字理据识字引入对外汉字教学并将理据分类是一次理论创新。②

一、“字理识字法”优势

(一)符合汉字的性质和构造规律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表意性,汉字教学就是利用汉字的构形,结合字音和字义展开。现代汉字多为形声字,但这些形声字由音符和意符构成,而音符和意符多是象形字或由象形演变而成的符号。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汉字的性质和构造规律,从象形字开始,讲解其演变过程与蕴含的意义,然后对在象形字基础上产生的指事和会意字进行讲解,最后解决数量最多也最重要的形声字。字理识字教学法符合汉字构造规律的,具有科学性。

(二)符合汉字的认知和记忆规律

字理识字教学法根据汉字的构形理据,以汉字的表意性为依托,把汉字变成形象的图画展示,汉字的本义通过直观的图画、生动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从形象到抽象,从而达到汉字识记的目的。这种有意义的识记,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把汉字教学系统化

汉字由形、音、义构成,他们之间既有相对立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从汉字的造字本意、形声字表音部分入手来教授字音、字义,这样就能使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固有联系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同音字和形近字的混淆,从而降低汉字形音义矛盾,例如:对象形、指事和会意字的教学,一定要注意从其本义出发,形声字的教学应在充分理解其形旁意义的基础上,对声旁的表音作用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其内涵,从而减少同音字的误用。③

在整个汉字体系中,汉字与汉字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字形上来看,不同汉字中可能包含相同的部件,如许多汉字中都包含“氵”、“亻”等;从字义上来看,同样的部件所分布的不同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比较接近甚至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字在字形和字义方面的内在联系进行科学地分类,将如此庞大复杂的汉字系统,按照一定规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把汉字教学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轻松掌握。例如“燃、烧、烤、煤、炼、炒”等字,里面都包含一个相同的部首“火”,火,本是火苗的象形,其本义就是指物质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

因此,这一类包含“火”的汉字就形成了一个以“火”为首的关联系统。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与汉字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能使学生更好掌握这些汉字形音义,从而达到读写识记、灵活运用的目的。

字理识字法对汉字构形、发音,分析其理据,从而达到识记。充分利用汉字的系统性,有利于我们把握汉字个体字符的理据意义。

(三)与其他识字法具有兼容性

汉字识字法影响较大的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④各有特色,在汉字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局限性。字理识字法能克服这两种识字教学法的短处,利用汉字的理据意义进行教学,在例如汉字“章”,字理识字法则把“章”字拆分为“音”、“十”来进行教学,因为“章”字本义就是指音乐篇章,“音”指的是音乐,“十”代表的是个位数的终结,一段音乐结束成为一章,这样的解释既把汉字的理据意义讲解清楚了,又将汉字合理拆分达到了便于识记的目的。

字理识字法在教学中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样性也是其兼容性的体现。随着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现代汉字多半已看不出其象形特征,其理据意义就无法直接概括,而字理识字法正是从汉字的构字理据出发,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一种识字法,为达到让学生理解汉字字理,识记掌握并灵活运用汉字的这一目的。

(四)字理识字法有助于把汉字承载的相关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字理识字法结合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在阐释字理的同时会将相关文化传授给学习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识记汉字,而且有助于汉语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相关的文化教学。⑤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进行的语言教学,中华文化的传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汉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自然也承载了文化传播的责任,汉字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的构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和生活方式,同一字族下的汉字通常能够反映出某一特定时期的某种文化现象,汉字的表意性使它成为汉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字理识字教学法能够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和阐释,涉及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而字义又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例如汉字“婚”,由“女”和“昏”构成,最初“婚”字写作表黄昏之意的“昏”,为何会这样呢?这就要追溯到古代婚礼的举行时间一般是在傍晚或夜里,进而引出一系列关于中国古时候的婚俗文化。因此,字理识字法能够将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完整呈现,使我们在汉字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性的话题是中国社会文化、中外差异、日常生活、人物事迹、世界性话题、自然科技等。相关汉字都可以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唐冶泽的《甲骨文字趣谈》等书中内涵查到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甲骨文中就有对衣饰装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攻占征讨、农业经济、畜牧养殖、手工生产、祭祀占卜、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理据释义。例如在《博雅汉语》中《我的家庭》一文,课文会涉及中式称谓词:父、亲、母、姐、妹、侄、子、哥、弟等,属于中式家庭称谓字,这些中式称谓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又比如《过春节》一文,课文会涉及很多祝福字词:祝、贺、福、禄、寿、喜、祈、财等,这些汉字大多为形声字,且多呈现出“年”字旁的汉字。又比如说《今天都在送什么》一文是以婚礼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涉及了:婚、娶、嫁、姻、新、郎、娘、彩、礼、婿等婚姻文化字,这些婚姻文化字大多数由形声字构成且多与“女”字旁有关。例如:以“婚姻文化”为文化主题的汉字群:婚、娶、嫁、姻、新郎、新娘、彩、礼、婿、姓。如果再深入讲解的话,就变为文化专题,这里涉及的就是更深更广的中华民族的婚姻文化内容与意义。⑥

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展示文化的魅力是大势所趋。

(五)“字理识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字理识字教学是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依据汉字构成结构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常常可以借助实物、挂图、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了解事物、物件的名称,了解汉字构成和演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汉字的追本溯源,简要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大体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先出示实物彩图,接着抽象概括彩图内容,引出汉字的甲骨文形式,阐释汉字的字义发展这样的过程,从具象到抽象,由此唤起头脑中的相关记忆,通过相关的联想和想象,领悟字义,建立起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具体而稳固的联系。同时,教师利用彩图、动作、动画演示不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唤起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六)“字理识字”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字理识字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识记汉字的字义之外,更侧重将“析形”、“明理”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构字规律,更好的掌握汉字字义。在字理识字教学的高级阶段,迁移识字知识,则更加强调学生对汉字构成规律的掌握与了解,特别是会意字和形声字,更加便于充分利用其特点來形象解析汉字。如在教“暇、遅、瑕”这一组形声字时,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启发,学生掌握表意部分的偏旁“日”、“走”、“王”,很容易理解这三个汉字的基本含义,“空闲”、“远”、“玉上的斑点”,从而进一步掌握成语“应接不暇”、“闻名遐迩”、“白玉无瑕”的基本含义。通过获得对形声字字理的规律性认识,将大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⑦

(七)“字理识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字理识字遵循了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既能辨析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并进而理解汉字的构造,识字教学过程就有趣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学生掌握了汉字的构成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利用基本字、部首字来进一步提高对汉字的学习,对于具有相同部首,尤其是形近字或者音近字的辨析来看,学生会学得更快、识记得更牢。对教师来说,大大缩短了汉字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汉字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来说,能使学生熟练区分形近字、音近字的异同,正确运用,大大减少错别字,使学生的识字能力稳步提高。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汉字识字教学的效果。

二、字理识字法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溯源法

溯源,就是追溯汉字的字源,字源是人类创造出的汉字的最初形态,也就是汉字的源头。溯源法指的是根据汉字的字源及其发展流变来进行对外汉字教学的一种具体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溯源法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并不能作为汉字教学的主体。运用溯源法进行汉字教学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步骤:

1.展示汉字的字源

字源指的是整个汉字的字形结构系统的最初形态,甲骨文就是字源。甲骨文较现代汉字来说,其呈现出的明显特征就是图画性和表意性。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时采用这种溯源法进行,可以使学习者通过甲骨文,从造字者的角度理解并识记汉字。学生可以通过《甲骨文字趣释》、在线甲骨文字典以及武汉大学肖圣中的《古文字学》和万献初的《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慕课等来学习甲骨文。对汉字中的象形字教学,可以《象形字典》为参考。该字典成功破解了一批重要的难解字,角度新颖,线索明晰,本义豁然开朗。如:“早、辰、是”等字。对大批已有“定论”的汉字,在本字典中获得了更具体、更明确、更合理的新解释。如:“昜、晨、暴、时”等字。

象形字教学是字理识字教学中最简单的识字教学,常通过对象形字字源图片的展示来进行讲解,学生能从象形字的绘图里学习把握该字创字意图。还可以借助图画或实物识记象形字,并在字形变化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般留学生都能很快的识记该汉字。

指事字教学通常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进行指事符号所表达意义的联想。在对留学生进行汉字教学时,采用的字理识字的教学原则。在进行指事字教学时,教师最重要的是进行指事符的提示与讲解。指事字有:①独体指事,字例:上、一、二、下、丨、丩、爻。②合体指事,字例:元、示、中、屯、牟、牵。③变体指事字例:ㄩ、乏、廷、逆、世、臣、幻、夏、巾。

会意字是“合文”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为构件的复合体,所以会意字可以拆形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独立表意的文字。会意字类型有: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会意字教学最重要的是对汉字部件的拆分,会意字通常都是有两个部件构成,与形声字不同的是会意字的部件合起来只表示同一个意义,与读音无关。例如:“蓉”,一个“不好”构成不好之义。“看”字是典型的以形会意的字,上面是手的变体图形,下面是眼睛的图画。教师在教留学生这个字时通过两个部分的图画指导学生“用手遮目而看”来识记字形(教师可以配以动作)。通过字形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于那些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可采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会意”的方法。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的情景。会意字有:人、从、众、木、林、森、笔、尖、灶、尾、看、歪、采、裕、武、休、取、明、涉、益、泪、甭、艳、灾、苗、掰、功、歪、孬等。

会意字教学步骤主要是:认清部件部件象形追朔会意字会意。

对形声字的整字教学,注意抓住形符象形演变声符象形演变的规律。不教声符,直接教读音,重点是注重形符教学,形符的教学就涉及到象形字的教学。

留学生不能清楚地掌握形符演化与声符演化,并且在不同汉字的声符与形符中建立联系。因此,在对外汉语字理识字教学过程中,应更倾向于形符教学。因为形符教学只讲形符演变,学生容易记住,且形符有类推的功用,学生看见形符通常能猜测汉字表达什么意义。而声符有的是由一个独体字构成,留学生在学习声符前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个独体字。例如:“踢”,先教字音,再教形符“足”与脚有关的动作,学生在之前学习过“易”的象形,学生只需要记住读音,且记住“足”与脚相关,表示一个踢的动作就可以啦。

(二)联想扩展法

所谓“联想法”就是通过联想,联系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把合理分类的汉字有机结合,再由汉字联想扩展为词,由词再扩展到句子的一种方法。

⑧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针对外国学习者对字形相近的汉字识记困难问题。有很多留学生都分不清汉字“己”、“已”、“巳”,也会有学生将“今天”写为“令夫”,像这种出头或添笔等类似错误经常反复出现。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必然的联系,如果弄清楚部首的含义,就能避免出现书写同音别字的现象,因此,对外汉字教学应突出汉字的表意性。

运用这种联想法进行教学,首先要将课文中出现的汉字进行合理分类。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基本都是从独体字开始的,独体字多为象形字,象形字的图画性很强,基本上我们可以利用图形使学习者产生联想,同时根据汉字演变过程让学习者达到理解和识记的目的。例如:汉字“木”,本字为树木的象形,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联想得知以“木”为部件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

休:从人从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人累了,在树下做什么?休息。

采:从木从爪,爪为手的象形,用手来抓树木,意为采摘。

林:从二木,意为树木繁多,称为树林。

进而拓展到与“木”字义相同的“树”,与“木”相关的词“杨、桌、椅、柜、杯”;与“木”相关的动作“集、采、束、栽”。

汉字作为引导,来学习新汉字的方法就是联想法。如在看到生字“疤”字之后立刻联想起之前所学过的“病”字,这两个字包含相同的部件“疒”,结合“疒”的意义范畴,能够确定其字义与病相关,而“丙”和“巴”都是作为音符表音,从而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⑨

(三)对比法

这里的“对比”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这种方法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对外汉字教学,现在我们将其引入对外汉字教学,同时作为字理识字的具体方法进行运用。我们知道,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是产生很大影响的,母语对目的语的这种作用现象叫做迁移,其中对目的语习得产生的促进作用被称为“正迁移”,产生的阻碍作用被称为“负迁移”。⑩

作为字理识字法具体教学方法的对比法,在对字义的解释方面,完全可以在充分利用母语带来的这种“正迁移”的基础上展开的。

(四)部件知义法

在教“燕、艳、咽、焰、砚”这几个同音字时,对“燕”字作重点分析,可以先展示“燕子”的实物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对照“燕”字进行比较,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楷体字的“燕”字的部分表示的是燕子头部,中间部分的“口”表示的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就如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这个“燕”字,与表示多种颜色的“艳”,口吞食物的“咽”,以及火焰的“焰”等绝不会再混淆。这种对比明理,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记忆清晰明了。

(五)拆分会意法

例如先教“田”和“力”字,再教“男”字;先教“木”,再教“水、本”;以及先教“火”,再教“炎、焱”,如此等等,就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六)音形结合法

在识字教学中,汉字是借助形体构造表义的,是非常典型的表义文字,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可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来,这一点就可以运用到汉字的中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如“足、跳、跑”等系列字都与“足”有关;再如教“泡、刨、咆、炮、跑”“摸、漠、墓、慕”,只须先教好基本字:“包”“莫”,再从偏旁上理解字义即可。在教学中,学习“灭”字,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火,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火就会灭了,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它的音形义迎刃而解。这种方法有助于掌握识字规律,史好地解决汉字同音多、形异多等识字难的问题。

(七)趣味猜迷法

字谜“门里有人”,谜底为“闪”;谜面“春秋不算热”,谜底为“秦”;谜面“马儿走进门”’谜底为“闯,谜面“日月在一起”,谜底为“明”;谜面“鱼羊”,谜底为“鲜”;谜面“吃一半拿一半”,谜底为“哈”。再如“白水是‘泉’、白人水上坐”等等韵味十足的字谜,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很好的识字效果。

字理识字教学对字源有较强的依赖,现在的汉字教学都是简体字,而古文都是使用繁体字,直接影响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形音义都发生了种种变化,一些本来是有字理的词,在变化中失去了字理,成为无理据的记号。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字理教学。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要理清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变化路径,辨清字音、字义、字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方块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潜移默化的帮助留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汉字的整体字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对外汉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

2.石传良,罗音.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03

3.4孙德金.对外汉字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6-67页。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9页。

6.杨琰.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03

7.李颜清.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8.陈曦.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汉语学习,2001,03。

9.姚宁.字理识字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05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