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 1

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许清华

许清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36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302-02

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低,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常出现喂养困难热量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及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2]。近年来我院开展了周围静脉营养治疗,明显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缩短了病程,而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是及其重要的一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2009年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早产儿122例,其中男75例,女47例,胎龄27周~36周,出生体重1150~2430g,平均体重19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其中肺炎18例,黄疸16例,喂养不耐受13例,窒息8例,硬肿症5例,单纯性早产儿62例。住院期间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均进行静脉营养治疗,按不同的体重、日龄供给营养液,开始日龄为2~4d,持续时间4~20d。

1.2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配制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配制顺序:先将水溶性维生素及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液中,再加入氨基酸,然后加入脂肪乳剂,最后加入脂溶性维生素,边加边轻轻摇匀,促进各种药物充分混合。在配制过程中要用肉眼观察营养袋中无沉淀才可将脂肪乳剂加入袋内。配制好的营养液暂时不输入时,储存于4±的冰箱中,时间不超过24h,并于输入前1h取出置于室温下。

1.3静脉营养的供给途径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由头皮静脉、四肢静脉或腋静脉作为输液通道将营养液用输液微量注射泵均匀输入

2结果

本组患儿体重平均每日增长(16.2±7.8)g,使用静脉营养结束后,皮下脂肪皆较前丰满,皮肤及粘膜较前湿润,均治愈出院,未发生营养不良及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3护理

3.1科学正确配制,严格无菌操作配制前仔细核对医嘱,按照无菌技术原则,专人于无菌台上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素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容器中稀释,保证各种药物的相容性。静脉营养液现配现用,输注前应仔细观察,肉眼看到的沉淀物或脂肪滴不要输入,在18~24h内输完。为保证其他治疗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应另开一条静脉通路,以免影响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3.2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静脉营养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保护血管,不要过分依赖输液泵的报警功能,因其对输液渗出、皮下肿胀无报警功能。早产儿在暖箱内四肢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治疗疗程时间长等,易引起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出。高浓度的营养液具有腐蚀性,浸润后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害[3],应每小时巡视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有渗出、浸润要及时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阻塞等。周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72~96h,腋静脉留置可适当延长至120h,期间每日更换无菌敷贴。

3.3早期微量胃肠道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后可缩短胃管喂养到口喂养的时间,减少食物在肠道的排泄时间,体重增长快,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微量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和经鼻导管喂养。管饲时,每次喂奶前均要抽吸胃内容物,了解胃储留的程度,抽吸时要用20ml的注射器,以免吸力过大,对早产儿的胃粘膜造成损害。补液期间宜时常给早产儿吸吮空奶头,此法利于刺激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能使静脉营养尽快向胃肠喂养过渡。

3.4注意事项静脉营养液使用过程中应每天观察皮肤弹性、前囟状况,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每日晨间测体重一次,观察体重增长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匀速增长,每天增重约为20g左右。每周还要检测血糖及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4体会

周围静脉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安全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其提供的热卡和氮可满足大多数接受周围静脉营养早产儿的基本要求,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肠外营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8,10(6):32~33.

[2]邹美姣.早产儿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123(10):2768~2769.

[3]陈百合,谢巾英.最新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