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数字文化的对立性差异成因--以数字“二”“四”“五”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论英汉数字文化的对立性差异成因--以数字“二”“四”“五”为例

王鹏辉

【关键词】英汉双语;数字文化;心理文化;谐音语音

引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被形式多样的数字围绕:身份证、车牌号、送礼数量等。我们交际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数字的交流。数字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包括本文要谈论的英汉双语,有一个共性:都包含着数字。而在这共性之中,却也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是对立性的。这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

英汉双语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受到各异的历史文化熏染,在数字上呈现着对立性的差异。解开英汉数字文化的秘密,对于促进英汉双语交流大有裨益。本文将对数字“二”“四”“五”进行重点具体的探讨。

英汉双语心理文化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是一个和谐优美的数字,受人喜爱。人们常用“五味俱全”称赞女性善于料理厨房,用“五岳山川”夸耀祖国秀丽河山;用“五子登科”恭贺科举高中,用“五谷丰登”企盼粮食丰收,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五”的钟爱有加,显示出“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周易》对“五”含义的解释是:“阴阳和合,完璧之象,隐藏大成功运。精神敏锐,身体健全,福禄长寿,富贵繁荣,无所不至。或为中兴之祖,或在他乡成家,即或不如此,也会博得功名荣誉,富贵荣达,钱财多多。”数字“五”指向大吉大利之意旨,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因而中国人对“五”甚为钟情。

而据《圣经》记载,在星期五,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同样是在星期五,他们因为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被圣徒出卖的耶稣,也在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对于盛行基督教文化的英语民族来说,“五”是常与“死亡”“厄运”等概念相伴出现的,带给人的只有强烈的恐怖感。从这种心理出发,西方人对“五”便没有了好感。受语言禁忌的影响,也就对“五”常常退避三舍了。

英汉双语对待“五”的态度,显示出心理文化在数字选择上的影响。

二、汉语心理文化因素和英语谐音语音因素

汉语中的数字“二”或“两”,常作为吉利的象征,备受中国人的尊崇。中国哲学史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说,认为“二”是宇宙生成的渊源,可见“二”在中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以吉利、完满的寓意出现在世人面前,寄托了世人的深情厚望。于是,我们会看到:事物期盼成双成对,做事追求两全其美,办喜事更是想着双喜临门……这些现象,体现的正是中国人对“二”矢志不渝的推崇。

英语中的“二”却不那么受人欢迎,抛开思维上的考量,但就语音上来说,英语two(二)来源于表示“股”义die的复数dice,而dice又与表“死”义的die谐音,也就不难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它了。

汉语心理文化因素和英语谐音语音因素,造成了人们在对待和使用“二”方面的对立性差异。

三、汉语谐音语音因素和英语心理文化因素

因为谐音的原因,中国人普遍对数字“四”没有好感。具体说来,汉语的“四”与汉字“死”谐音。这对于重视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的中国人,尤其是无法坦然面对生死的“凡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中国人普遍对“死”有着强烈的恐惧心理,对“死”避之而唯恐不及。由此,与“死”谐音的“四”自然也难逃被人厌恶的命运:电话号码不能带四,宾馆房号不能有四,喜庆场合不能说四……。趋吉避祸心理存在于中国人的交际活动的各个层面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交际活动的规范,形成了趋吉避凶的文化现象和修辞现象。,

人们在选择数字时,也会遵从趋吉避凶心理,首选那些听起来寓意美好的数字,对那些不吉利数字则往往避而远之。

与中国人对“四”的避讳不同,英语民族的人对“四”就情有独钟,人们相信“四”是公平、公正、正义的象征。

对“四”的不同使用状况,体现着汉语谐音语音因素和英语心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结语

英汉数字文化的对立性差异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从谐音语音因素和心理文化因素两方面去考虑,有着重要的区分意义。综合研究英汉数字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独立作用或共同作用下,双语有了各自特有的数字文化。

英汉双语中,具有不同含义甚至是对立性意义的数字并不仅有以上三个,几乎每一个数字,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浸染,而代表着不一样的文化涵义。简言之,正是文化的不同,造就了意义表达的各异。只有充分认识这些数字在英汉双语中表达的不同意义,才不至于在数字应用中出现偏差,才能更好地进行跨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孙新爱.汉语中的数字化研究[J]北京:人民论坛,2012.

[3]蔡忠元.英汉语数字文化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

[4]雷琬.英汉语言中数字的文化差异及根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吕雯霞.英汉语言中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解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王鹏辉,男,1994年12月19日,江西,大学,语言学,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