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药痤疮饮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药痤疮饮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张卫华

张卫华

(日照中医院262300)

【摘要】目的观察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药痤疮饮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中药痤疮饮,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照组40例口服中药痤疮饮。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药痤疮饮治疗重度痤疮疗效显著,优于口服中药。

【关键词】重度痤疮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痤疮饮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85-02

痤疮是一种累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为80%~87%。重度痤疮是指以较多数量的炎性丘疹、脓疱,以及囊肿、脓肿、结节为主要皮损的痤疮[1]。重度痤疮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会产生较大影响。重度痤疮临床治疗较困难,常采用联合疗法。我科应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药痤疮饮治疗重度痤疮,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皮肤科门诊,均符合寻常性痤疮诊断标准[1],按《2008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四级三度分级法为重度痤疮Ⅳ级[2]。所有患者痤疮好发区内无其它影响本次治疗和观察的皮肤病,无慢性或严重性疾病;非妊娠及哺乳妇女,近期无受孕计划;2周内未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炎及维甲酸类药物。

2患者一般资料

80例重度痤疮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8例,年龄16~33岁,平均(21.65±3.82)岁,病程20天~15年;女12例,年龄16~42岁,平均(24.53±6.72)岁,病程10天~12年;对照组男26例,年龄17~33岁,平均(22.45±3.62)岁,病程20天~11年;女24例,年龄17~38岁,平均(23.83±5.92)岁,病程10天~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痤疮饮。痤疮饮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生地15g、牡丹皮10g、丹参20g、赤芍10g、皂角刺9g、白芷10g、夏枯草1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治疗组同时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每日2次。4周后判定疗效。

4疗效判定标准

以痤疮皮损计数法评估疗效[3]。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完成后(第4周),分别计数皮损,包括粉刺,浅在性炎性丘疹、脓疱,深在性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脓肿。以皮疹消退率评估疗效,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治愈:皮疹消退率≥90%;显效:60%≤皮疹消退率<90%;好转:20≤皮疹消退率<60%;无效:皮疹消退率<2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5统计方法

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有效率为77.5%,两组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腹泻,对照组有2例出现胃肠反应。外用氟芬那酸丁酯患者中3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干燥,但均能耐受,不影响继续治疗,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

三、讨论

痤疮的发病涉及多个因素。性激素水平、皮脂腺的调控异常、皮脂腺毛囊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内微生物、炎症损害及免疫反应等均参与痤疮的发病过程。目前对痤疮的炎症损害及免疫异常的认识仍不全面,但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的失常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抗炎理念极有可能成为系统和局部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4、5]。其中微生物定植被认为是引起丘疹、脓疱、结节等炎症性皮损的重要因素。活的痤疮丙酸杆菌与其炎症的加重密切相关,通过分泌细胞外酶诱导细胞因子产生,扩大了炎症反应过程[6]。

氟芬那酸丁酯为芬那酸衍生物,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有效治疗各类以炎性反应为病理基础的皮肤病[7]。氟芬那酸丁酯软膏,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性递质,从而达到抗炎,止痒,镇痛作用。氟芬那酸丁酯抗炎活性相当于中效激素的抗炎作用,但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用于面部等敏感部位[8]。重度痤疮炎性反应往往较重,单凭一种药物很难达到理想疗效。曾有文献报道使用氟芬那酸丁酯联合他扎罗丁治疗痤疮可取得满意疗效[9],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氟芬那酸丁酯治疗痤疮的机制可能与抗菌,抗炎,抗角化作用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中医学认为,痤疮多发于鼻、胸、背,属肺,常因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湿热内生,熏蒸于面部;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气偏盛,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10]。中医多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重度痤疮发病的内因,结节认为是气滞血瘀所致,囊肿则是痰湿血瘀互结而成[11]。痤疮饮为自拟方,方中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地、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丹参、赤芍活血凉血、清热消痈;皂角刺、白芷消肿排脓、祛风止痛;夏枯草散结化瘀、疏肝理气;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散结、凉血解毒之功。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证明金银花、蒲公英具有明显的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和免疫调节作用[12]。丹参具有明显抗雄性激素,有温和雌激素样的活性,明显对抗雄激素作用。

治疗结果显示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优于单用中药组(7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氟芬那酸丁酯联合中药疗法可显著提高疗效。本研究提示,氟芬那酸丁酯联合中药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CunliffeWJ,GollnickHPM.AcneDiag

sisandTreatment[M].1sted.london:MartinDunitz,2001:5.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2008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3]HayashiN,AkamatsuH,KawashimaM,etal.Establishmentofgradingcriteriaforacneseverity[J].JDermatol,2008,35:255-260.

[4]王大光.痤疮发病机制中炎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91-493.

[5]李佳妍.痤疮发病机制中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8):1124-1126.

[6]

rdCE,OpricaC.AntibioticresistanceinPropionibacteriumacnes.Microbiologicalandclinicalaspects.Anaerobe,2006,12(5-6)∶207~210.

[7]陆茂,叶俊,儒祁江.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249.

[8]何志新,王家璧,冯永山,等.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1):52-53.

[9]姜玉臣,刘涵蓓.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与他扎罗汀联合治疗痤疮疗效观察.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10]侯慧先,肖平,郑美华,等.中药内外合治青春期颜面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2,30(5):11-12.

[11]张晓东,于清宏,张庆瑞,等.自制中药痤疮饮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IL-8及TNF-α水平影响[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09,2(3):142.

[12]PriceJ,NessA,LearyS,etal.Sun-safetybehaviorsofskiersands

wboardersontheSouthIslandofNewZealand[J].JCosmetDerm,2006,5(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