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2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王玉辉

王玉辉(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中医院皮肤病科138000)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77-02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的描写与湿疹相符。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秀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等。虽名目繁多,但都具“湿邪”致病的特点,如:“湿性重浊、缠绵”、“湿易伤脾”、“湿易下注、阻气”等等。其发于体表的病证形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等(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

1概述

该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以湿邪为主,并可兼风挟热。湿邪又有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可招致外湿。慢性湿疹由于病程迁延,湿邪久羁不去,又能伤阴耗血,反增虚象,临床常呈现正虚邪恋之征。因此,该病的治疗,应该抓“湿热”这个病因,分清湿与热的偏颇,并注意兼夹、病程的久暂,知常达变,才能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时审证求因,辨别疾病的虚实,尤为重要。

2湿疹的基本证型

简分为热重与湿重两个类型

2.1偏于热盛型

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常用龙胆草、黄苓、黄连、栀子、生地、车前子、川木通、连翘、生甘草、槐花、赤芍、牡丹皮等,此型多为急性湿疹。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皮肤潮红、表皮热、浮肿、粟疹成片、水疱密集、渗液流津、剧烈搔痒、身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凉血。方剂:胆草、白茅根、生地、生石膏、车前草、黄柏、黄芩。

2.2偏于湿盛型

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全身多无明显症状,偶有便溏溲清,舌质淡,周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局部皮损增厚变粗,有抓痕及搔起之皮屑,色暗褐,渗液较少或无渗液,顽固瘙痒,抓后无痛感。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用:厚朴、陈皮、泽泻、猪苓、茯苓、枳壳、苡仁、白术、车前子等。此型多为慢性湿疹。主证:发病缓慢、丘疹、水疱、有搔痒、抓后糜烂,伴有纳食不香、身倦、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方剂:茯苓、白术、栀子、泽泻、枳壳、茵陈、生地、竹叶、灯芯、生甘草。

3注意事项

该病的治疗,除了上述基本分型、治疗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及“变”。

3.1注意加减

湿象明显者加苍术,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枳壳,下焦湿盛者加黄柏,渗液多者加滑石,茵陈,发于面部者加菊花,发于头部者加藁本,发于腰背者加杜仲去龙胆草,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木瓜,瘙痒明显者加白藓皮、地肤子、土茯苓、苦参等。

3.2风能胜湿

可根据病情,酌加袪风之药。如湿与风邪兼挟则瘙痒明显,弥散泛发,游行善变,可加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羌活之属,仿如当归拈痛汤。其中,蝉蜕最当重用,其甘寒、散风热、透疹毒,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对湿疹挟风瘙痒最为合宜,可用15-30g。

3.3健脾祛湿

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脾恶湿,湿邪总关乎脾,特别是慢性湿疹,更要健脾、实脾、运脾,以达脾健湿袪的目,的如白术、苍术、莲米、芡实等。

3.4淡渗利湿

注意使用淡味利湿药,使湿邪从下焦排出,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药如:茯苓、猪苓、泽泻、冬瓜仁、苡仁等。

3.5养血袪风

如湿热久蕴,耗伤气血,肌肤失去濡养而见粗糙者,可加养血袪风药,如当归、制首乌等。但临床上观察,养血袪风对止痒效果常不显著,此时则应并用解毒袪风药,如全虫、乌梢蛇、皂刺等,以提高疗效。

3.6加收敛药

如弥散泛发,渗出滋水较多,除袪风胜湿、淡渗利湿之外,可适当加收敛药乌梅,药理研究发现,乌梅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刺激,使机体产生多的游离抗体来中和过敏原,以减轻渗出的症状。

3.7易复发

有一种湿疹,时愈时瘥,反反复复,实及表虚不能御风,风邪乘虚而入于肌腠与体内湿邪相结,侵扰肌体。此时除用常规治疗主法外,应重用黄芪,可用至40-60g。黄芪补三焦而实卫气,通行上中下内外三焦。通过黄芪的补气实表,御风邪于肌腠之外,则湿孤易袪,而病不复起。

3.8该病除药物治疗外应注意忌口

少食辛辣,忌烟、酒、海鲜等,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和袭扰。保证大便通畅,也是预防之一。如大便经常干燥可加用火麻仁润肠通便,该药并能“逐风湿气”,对该病的治疗也有裨益。有些慢性湿疹,应告知患者坚持一段时间的服药以巩固疗效,因湿性缠绵也。心情舒畅,克服焦虑,对该病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