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牙齿修复的目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牙齿修复的目的

吴华兴邵松滨

吴华兴邵松滨(大庆市人民医院东安社区163311)

【中图分类号】R1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105-02

【摘要】目的浅谈牙齿修复的目的。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用修复体恢复牙齿的形态是恢复牙齿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减轻基牙的负荷,修复体一般不要超过原来牙齿的大小,宜稍微小一点。美观不论在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修复时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些有特殊职业的患者更为重视美观的要求,其中包括形态、排列、色泽等。

【关键词】修复目的

牙齿从萌出到开始建立咬合关系,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和排列形式,并行使良好的生理功能。成人的牙列由于磨耗、缺损、缺失形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各种功能降低和丧失。为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制作符合个体生理特点的修复体进行恢复。

第一节恢复形态及功能

用修复体恢复牙齿的形态是恢复牙齿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减轻基牙的负荷,修复体一般不要超过原来牙齿的大小,宜稍微小一点。

(1)恢复轴面的突度:天然牙冠的轴面均有一定的突度,人造牙冠的外形对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萌出的牙齿轴面突度是在颈1/3部位,咀嚼时食物直接冲击牙龈而对牙龈有着按摩作用。因此要求人造牙冠突度不宜过大,略微平坦,这样的形态既便于自洁,也便于刷洗,避免菌斑生成。

邻面突点应尽量接近切缘和缘的颊侧,接触点的下端应向龈端聚拢,使楔状隙容易漱洗,保持畅通,减少菌斑生成。

(2)恢复邻接关系:牙冠彼此邻接形成牙弓,建牙合初期为点状接触,随着咀嚼运动的进行,接触点逐渐磨损形成接触面,使邻接牙相互支持,维持牙弓的稳定。前牙接触区接近切缘部,后牙接触区接近缘部,前者靠近唇侧,后者靠近颊侧,恢复正常的位置与紧密度。紧密度的标准是患者感觉舒适,没有推挤和发胀的感觉;检查时使用标准牙线稍加压力方可通过,并发出清脆的响声为适度。过紧会使患者感觉不适,并会损伤牙周膜;过松时食物嵌塞,发生继发龋。

(3)恢复外展隙、邻间隙:外展隙是接触区近切端和面部分环绕着向四周开展的空隙,是咀嚼时食物的排溢道,可增加咀嚼效能、减轻咀嚼压力,对组织保健起良好作用。

在接触区的龈端,有由两牙合牙及牙槽骨形成的三角区,正常时为龈乳头所覆盖,修复时应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以达到美观的要求。

(4)恢复咬合关系:牙齿萌出的初期,尖、窝、沟、嵴都很明显,咬牙合时尖窝相对。建牙合以后,随着咀嚼运动的进行,形成功能性磨损,逐渐成为面状接触。修复时应在已经磨损的基础上进行,如有不协调的情况,应在修复前做咬合调整。良好的咬合关系不仅在正中牙合位与正中牙合关系是协调的,没有早接触点及障碍点,而且在前伸牙合及侧方牙合时有较多的牙齿接触,没有牙合干扰,咀嚼时牙合力的方向应与牙长轴的方向一致,牙合力的大小应与牙周膜的支持力相似,需要时可改变牙合面的形态,降低牙尖的斜度,或加深沟槽以减少阻力,提高咬合效能。

第二节恢复美观

美观不论在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修复时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一些有特殊职业的患者更为重视美观的要求,其中包括形态、排列、色泽等,临床经常有些患者由于牙齿的形态或排列不好而要求拔除后修复。因此要根据牙体缺损的范围、牙列缺损的空隙以及同名牙的大小来决定要修复牙的大小,根据相牙排列的状况及对牙合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来决定排列的位置。

修复体的颜色应参照牙合牙用比色板来确定,但最后应得到患者的认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由不同人员进行比色,最后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制作,颜色肯定会有差异。因此,与牙合牙近似的色泽、与同名牙近似的形态以及与牙列相协调的排列就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修复体。

第三节修复体应不损伤剩余组织

修复体完成后,戴在口腔内应是口腔组织的一部分,对剩余组织的健康应有保健作用,而无不良反应。

固定修复时,为了达到顺利就位的要求,牙体预备要严格规范。即磨除牙体组织较多,大部分牙釉质均被切除,有时可探达牙本质,常引起牙髓不适,饮食时明显的酸痛感,也容易产生继发龋。因此所有的磨除面都要被修复体所覆盖,不能暴露在口腔内,以保护牙体及牙髓组织,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以及继发龋。

固位体和修复体要求与预备体完全密合,以减少修复体与预备体之间黏结剂的厚度,同时避免修复体边缘线黏结剂的泄露以及对眼组织产生刺激作用,要求有良好的自洁作用,同时也可清洗干净。

固位体和修复体的牙合面要有足够的厚度,以避免调时穿孔和咀嚼食物时变形。

桥体的龈端可轻度压迫龋组织,但黏膜的颜色不能见到异常,既要维持眼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也不能由于与龈组织不贴合而使食物残渣易于积存,使黏膜受到慢性刺激而产生炎症以及不良气味。

邻接点的部位以及紧密度的要求已如前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如按上述设计的要求制作修复体,不仅不损伤剩余组织的健康,同时还可促进剩余组织的健康。

第四节保证固位、摘戴方便

修复体完成后,应能顺利地戴入口腔内,并要求完全就位,没有翘动,有较好的固位力;稍经调改后检查,应完全符合设计及制作要求,固定修复体可用氧化锌临时黏固,试戴两三天,再进行永久黏固。活动修复体也要确认固位良好才可让病人戴走。

不论是固定修复体还是活动修复体,戴在口腔内都要有良好的固位力,即在咀嚼食物或说话时要求修复体平稳、不脱位,摘除时必须施一定的外力方能取下。特别要强调的是,固定修复体在目前的情况下,决不能依靠黏接剂的黏接力来达到固位的目的,否则黏接剂破坏溶解后,修复体就会松动、脱落或发生其他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张震康.实用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7.

[2]马轩祥,赵铱民.口腔修复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7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