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的部分导联应用

/ 2

心电图的部分导联应用

吴津龙杨进锋

吴津龙杨进锋(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86-02

自1903年使用临床心电图以来,开始几十年一直使用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到20世纪40年代创建单极导联即wilson’s导联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常规12导联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不断有新的导联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使得临床心电图诊断可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同时将部分导联应用能在基层医院开展使用作一个汇总。

1心电图描记技术有无错误

正常心电图avR导联的P、QRS、T波均向下,V1导联QRS波主波向下,V5导联主波向上等,肢体导联之间电压的关系,可观测以下的规律:如Ⅰ+Ⅲ=Ⅱ,avR+avL+avF=0,avL=(或avF=),V1至V6导联的波形是否符合一般的右、左心室表面的波形等。

2右位心和右上肢导联的连接错误

Ⅰ导联P波为负向波,而胸前导联QRS波群形态正常时,左右上肢导联电极连接错误的可能性较大,要注意检查电极的连接方式。如果患者不在现场,或者是以前记录的心电图,或者是由于一过性的变化无法重新记录心电图时,可将Ⅰ导联正向波看成负向波,负向波看成正向波(或者从背面倒着看就是原来的心电图)。

3导联线接错

除上述左右上肢导联接错外,在右上肢和左下肢接错,可使PⅠ、Ⅱ、Ⅲ、avF导联倒置,在左上肢和右下肢导联接错,可使心电轴改变。

4心律失常心电图描记

4.1一般选用Ⅱ导联及V1导联观察P波、f波、F波,显示比较清晰,容易观察测量各种数值及决定是窦性还是异位P波,QRS波群有时也易出现特征性改变。笔者选择avF导联观察f波用于风心或肺心病尤为明显。

4.2心房导联属单极胸导联,所记录的P波较清晰,有利于对心律失常的分析,其探查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三肋间。

4.3S5导联双极导联,其负极放在胸骨柄,正极置于胸骨右缘第五肋间。

4.4食道导联可有单极和多极导联。单极导联用于分析心律失常,多极导联常用于电生理检查,通常采用经鼻插管或经口插管。

4.5头胸导联(HC)双极导联,以右前额为参比点放置电极,探查电极放于单极胸导联各点或胸、腹、腰、背等各部位。此导联P波出现率高,有利于对心律失常的分析。此外,对右心室梗死,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和Qv1、qv1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价值。

4.6监护导联常用的有CMS、CC5、CL5三种双极胸导联,正极在V5处,负极分别置于胸骨柄(M),右腋中线V5水平点(C)和左房(L),此导联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区别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右心室源性的早搏有一定价值。

5诊断心肌梗死时可加用的导联

5.1V1-V6上下肋间胸导联探查电极分别放在V1-V6上1—3肋间或下1—3肋间,可用于确定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定位,尤其适用于室内传导阻滞和胸廓宽阔的病人,另外对qv1-qv3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在V1-V2-V3-V4-V5-V6导联中间放电极观察梗死图形,尤其对局限性梗死提供信息。右心室及正后壁同样操作。

5.2CR4导联双极胸导联,负极置于右前臂,正极置于V4R处,主要适用于右心室梗死的诊断。

5.3VE和V3E导联单极胸导联,VE导联的探查单极置于胸骨剑突处,适用于确定有无下壁心梗及梗死范围。V3E导联的探查单极置于VE水平线与V3直线相交处,用于确定有无前壁心梗的范围。

5.4MR、ML、ME导联单极胸导联,用于确定有无右心室梗死及梗死范围。探查电极的位置为:MR在右锁骨中线肋弓交点,ML在左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ME在MR与ML连线的中点。

5.5CRnR导联用标准Ⅰ导联的正极置于右胸前相应的部位(V3R—V7R),负极置于右上臂导联,选择开关置于Ⅰ导联。对急性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5.6Nehb导联将肢导联的右手电极接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左下肢电极接在心尖搏动点上,左手电极接在左心尖水平的腋后线,右下肢地线电极不变。将心电图机导联开关置于Ⅰ导联位置,描记出的图形即为Dorsalis导联,简称D导联心电图。导联开关分别移至Ⅱ导联和Ⅲ导联时,描记出的图形则分别为Anterior导联和Inferior导联,简称A导联和I导联心电图。能敏锐的反映左室复极过程异常,对于隐匿性冠心病的检出有其重要的价值。

5.7VE导联探查电极置于胸骨剑突处,无干电极与中心站连接,即为VE导联。疑有梗死时偶需加做此导联。

6体位改变

左侧卧位时心脏向右移位,心电轴随之向左偏,胸部各导联的探查电极相对右移,致R波振幅减低,S波加深。右侧卧位时情况恰好相反,使胸导联上的R波振幅较平卧时增高而S波变浅。在心电图上加以注明,以免发生误诊和漏诊。适用于不能平卧的病人。

7术中心电图监测抗干扰

手术监测心电图选择Ⅰ导联电极放置右背肩胛区,Ⅱ导联电极放置左背肩胛区,地线电极放置于左耳屏前方,选择Ⅰ导联观察显示图像清晰,电极放置不影响手术野。

参考文献

[1]许克成编著.临床心电图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20.

[2]魏太星著.临床心电图学及图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70.

[3](日)小川聪主编,刘蔚主译.心电图诊断技巧与误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4.

[4]梁国才,丁应锷编著.心电图学入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0:135.

[5]许迪,陈明龙主编.临床心电图速查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5.

[6]陶长生编著.临床心电图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4:5.

[7]梁翊常主编.实用小儿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55.

[8]王勇等.21例心肌梗塞V4R、MR、ME及ML导联心电图观察.江苏医学出版社,1985,4:36.(总120)

[9]陶长生编著.临床心电图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4:1.

[10]梁翊常主编.实用小儿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98.

[11]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实用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5.

[12]陶长生编著.临床心电图进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4:2.

[13]利奥沙妞罗斯著,徐成斌,张文栋译.冠心病心电图学.科学出版社,1980,2:49.

[14]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实用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2:1.

[15]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9:125.

[16]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心电图室,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心电图室,长江医院内科心电图室合编.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127.

[17]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实用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25-126.

[18]名誉,赵易,陈清国,杨庭树,卢喜烈,吴祥主编.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4-75.

[19]杨钧国,李治安主编.现代心电图学.科学出版社,1997,5:210.

[20]卢喜烈总主编.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752-753.

[21]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实用心电图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73.

[22]卢喜烈编著.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377.

[23]卢喜烈编著.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5:136

[24]王明安,陈启智著.术中心电图监测抗干扰的方法.中华麻醉学杂志,1984,4卷2期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