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影像诊断——附38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影像诊断——附38例分析

梁文

梁文(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超声科5374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65-01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其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经手术和病理实验证实的3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声像图特点。结果38例患者共发现51个病灶。内部回声类型A型:7个,占13.73%,病灶呈现均匀低回声,无明显分隔;B型:16个,占31.37%,病灶呈现低回声,被线状强回声分隔为“细网格状”。C型:28个,占54.9%,病灶呈现混合回声,“粗网格状”结构伴有较大的囊腔。后方回声4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9例无变化。血流分级:0级7个,占13.73%;Ⅰ级18个,占35.29%;Ⅱ级15个,占29.41%;Ⅲ级11个,占21.57%。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特点,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超声诊断

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tthin瘤,是涎腺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约占腮腺肿瘤的2-6%[1],其主要诊断方式为超声诊断。本文3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声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并经手术和病理实验确诊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38例,其中男35例,女3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3.21±8.65);有吸烟史患者32例,占84.21%。所有患者均因发现耳前下区有无痛性肿块来院就诊。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周行超声检查。

1.2诊断方法仪器选用GE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变频探头,频率7.5-14MHz。患者取侧卧位,健侧朝下或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使被检区域充分暴露。采用直接探测法,对病灶区域做连续滑行的横切面、纵切面以及斜切面扫描,观察肿块的部位、形状、大小以及包膜、境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等声像图特点和指标。内部回声根据病灶囊变程度分为3种类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血流的信号形态和分布进行检查,分析肿瘤的血流分级和分布。

1.3血流分级采用Adler血流半定量法判定血流分级。血流分级标准包括: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信号,可见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Ⅱ级,中量血流,3-4个点状血管或者1条主要血管,长度接近或超过病灶半径;Ⅲ级,血流丰富,5个以上点状血管或者

2结果

2.1病灶38例患者共发现51个病灶,47个位于腮腺浅叶,4个位于深叶和侧叶。单侧发病35例,病灶42个,其中单发31例,多发4例;双侧发病3例,病灶9个。最小肿块最大径为6.4mm,最大肿块最大径为34.8mm,肿块最大径平均大小为(24.3±10.7)mm。

2.2内部回声类型A型:7个,占13.73%,病灶呈现均匀低回声,无明显分隔。B型:16个,占31.37%,病灶呈现低回声,被线状强回声分隔为“细网格状”。C型:28个,占54.9%,病灶呈现混合回声,“粗网格状”结构伴有较大的囊腔。后方回声4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9例无变化。

2.3血流分级0级7个,占13.73%;Ⅰ级18个,占35.29%;Ⅱ级15个,占29.41%;Ⅲ级11个,占21.57%。患者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境界以及回声类型和血流分级情况见表1。

表1患者的病灶数、大小、形状、境界以及回声类型和血流分级

条较长的血管。

3讨论

腮腺腺淋巴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腺淋巴结组织发生至残存于邻近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2]。腮腺是淋巴组织最为丰富的涎腺,所以腺淋巴瘤主要发于腮腺。有学者研究报道称腺淋巴瘤与吸烟有关,97.5%的腺淋巴瘤患者有吸烟史[3]。本组中平均年龄为(63.21±8.65)岁,男性患者比例为78.95%,明显高于女性;84.21%的患者有吸烟史,且烟龄均大于20年。这也是本病在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耳前下方有无痛性肿块,容易误诊为腮腺囊肿、淋巴结肿大或混合瘤等,需要注意鉴别诊断。腺淋巴瘤回声特点主要是呈现“网格状”结构。本组51个病灶中42个呈现“网格状”结构,占86.27%,与上述表现相符。这一特点可以从病理上得到解释。腺淋巴瘤是由腺体和囊性结构构成,内含粘液或干酪样坏死物质,在超声图像上则表现为不均匀的分布,内部回声应囊变程度不同而有区别[4]。由表1可知,囊变程度A型<B型<C型,与病灶大小变化一致,说明病灶体积越大,囊性成分越多。

腺淋巴瘤的彩色血流是所有涎腺肿瘤中最为丰富的[5]。本组中86.27%的病灶有血流信号,血流分级Ⅰ级35.29%,Ⅱ级29.41%,Ⅲ级21.57%。大多数血流分布呈现分枝状,本组分枝状血流达36个,占70.59%,点状和散在型分别为4个和2个,7个无血流信号,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

临床经验认为如发现中老年男性患者耳前下方有肿块,且有较长的吸烟史,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若腮腺病灶呈现B型或者C型,应考虑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腮腺腺淋巴瘤声像图表现主要基于其病理特点,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向圣友,赵坤,肖笛.腮腺腺淋巴瘤14例回顾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7):789.

[2]陆林国,徐秋华,燕山等.腮腺腺淋巴瘤超声诊断与病理、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11):815-817.

[3]王小花,吴道珠.超声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583-584.

[4]金美花,柳海月,高岩.20例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71-74.

[5]郑伟,郭辉,李安华等.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影像诊断—附54例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9):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