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高龄老年人个案工作应运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3

离异高龄老年人个案工作应运分析

刘冶梅

刘冶梅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湖街道罗庄社区,浙江余杭区311100)

摘要:离异高龄老年人的问题常常错综复杂,需要深入细致考虑到不同的原因,作出统筹安排,积极进行协调,做好链接工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本文正是居于这一背景,提出要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掌握服务对象生活和情绪动态,综合考虑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帮助服务对象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

关键词:离异高龄;服务计划;案例评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2

一、案例背景介绍

倪xx,男,1920年10月出生,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国民党xx师上校高级参谋,1950年10月回杭任教。1958年因右派言论被捕劳改,1975年特赦,1981年10月从杭州市余杭区xxx公司退休。其本人离异二次,育有二儿一女,均随前妻生活,已多年不相往来。2000年,因不习惯高层住宅,倪老将自己因拆迁安置所得的新住房与他人位于罗庄社区的丝织厂宿舍旧住房进行对换。老人一直独自居住,拆迁后自己出钱雇佣了一个保姆照顾他的日常起居生活,现已共同生活了七八年,并认她为干女儿。2009年,倪老将50平米住房转让所得现金30余万元用于养老,但仍然体会不到家庭温暖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性格孤僻,爱钻牛角尖,爱回忆过去,对自己的收入和境遇经常自怨自艾,且因财产问题与保姆干女儿多次发生矛盾,社区也多次介入协调。

二、案例分析(预估)

离异高龄老年人的问题常常错综复杂,需要深入细致考虑到不同的原因,作出统筹安排,积极进行协调,做好链接工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1.性格问题。倪老长期一个人居住,寂寞孤单,心理上特别需要女性照顾饮食起居生活。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作息规律,白天爱到处走动,夜间闭门不出,且非常注重日常养生和调理,长期服用保健食品。由于家庭的原因,使得其长期缺乏家庭的沟通与关爱,内心长久的受到压抑,各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导致心理上比较忧郁,这些都加剧了他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对外界存在疑虑感和不信任感,性格孤僻,爱钻牛角尖,造成了人际沟通的障碍。

2.财产纠纷。倪老变卖了唯一房产所得30万元作为养老资金,巨额存款存入银行平时只动用利息。倪老对身故后的财产处理做过多次的变更,曾与保姆口头承诺,与其一起生活,终老将赠予现金若干,最近的安排是将钱捐出给临平山造黄埔亭,而这些做法均遭到子女的强烈反对。目前,30万元养老钱何去何从,保姆(干女儿)与亲子女为遗产继承纠纷还在上演。

3.历史原因。倪老因退休待遇问题,曾多次到社区上访要求享受退休老师待遇,情绪波动较大。他认为,当年满腔热血回杭州任教,现在应该享受公办教师退休待遇。为做好倪老的思想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从现行政策及相关人事制度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并且多次打报告反映给上级部门解决倪老待遇问题。但是,按照目前的政策,倪老确实不能享受公办教师退休待遇。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针对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社区工作者主要采用任务中心模式,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沟通,借助具体的沟通行为,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服务对象,推动服务对象发生改变,从而过上高品质的老年生活。在运用任务实现目标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服务对象找到生活的乐趣,得到社会及家庭的关心照顾,消除对财产分配的顾虑,从而开心地过好每一天。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二)理论依据。

1.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人的心理结构由无意识、意识、潜意识三个系统构成,而与之对应形成的个体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领域。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家庭的种种原因,倪老缺乏与家人、他人的有效沟通,自我情感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家庭和外界的满足,使得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作用失衡,从而造成倪老人际沟通困难、性格孤僻、爱钻牛角尖的心理障碍。

2.从“人在情境中”理论看来,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服务对象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在该案例中,倪老所处的家庭环境:他本人在年老无助最需要家人关爱的时候,由于子女均随前妻生活,已多年不相往来,造成了他的各种心理需求无法满足,而倪老缺失的却是亲子情感的交流,这造成了他养成了自闭、孤僻的内向性格。

3.从现实治疗法的理论视角来看,人是自主、自决的,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人自己选择的,而并非如环境决定论认为的:人的行为完全受外部环境支配。倪老一生可谓坎坷多磨,甚至连亲生子女都不相往来,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及自身处境的影响,使他对自我形成一种独处、逃避现实、不愿与外界交往的“失败的认同”。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是由自己选择的,而这种选择的根源在于自身的心理困境。

(三)工作步骤。

第一步通过沟通,帮助服务对象消除误会,解决与保姆干女儿因赠与现金纠纷进行调处,明确义务和权利,双方约定后达成有效协议。

第二步通过沟能帮助服务对象消除与亲子女因财产引起的误会。

第三步通过沟通了解老人的想法,帮助分析适合他本人的养老生活安排。

第四步作为社区重点照顾对象,安排助老服务员每周二天走访服务对象,拉家常,聊生活,了解所需。

四、实施过程

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后社区工作者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掌握服务对象生活和情绪动态。开展了以下几项服务:

一是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社区工作者在小区遇到服务对象都主动上前与服务对象交流,虚寒问暖,了解其身体状况。服务对象也会高兴回答,清楚地表述自己身体很好,只是耳朵因年纪大了听不大清楚或是牙齿不好吃得不多等家常话语。同时社区工作者不定期到服务对象家里走访座谈,每当问及其子女或亲属的联系方式时,老人总是回避不提,而喜欢提起年轻时的种种经历,如黄埔毕业、结婚而离婚、子女改姓氏、被关、当过老师、做过经理等人生的重要坎坷经历。社区工作者注意从倾听中掌握影响服务对象过去及现在生活的症结问题,社区工作者运用人生回顾疗法,帮助老人分析入狱后前妻带年幼的三年子女在经济困难物质贫乏的岁月里生存实属不易,前妻改嫁子女改姓氏是为了生活下去,几十年过去了,人到暮年,应释怀的恩恩怨怨也应随时间的流逝该放下了,亲情与血源不会因时间的隔断而消失,常保持与亲属子女的联系来往。服务对象告诉了亲大嫂、亲侄女的联系电话及住址,表示常与她们保持联系,相互走动。

2011年,服务对象又多次与社区工作者讲起,还送来了一些复印的资料,表示将自己的钱捐出在临平山建黄埔亭而留名。社区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新想法后,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沟通,有针对性指出:养老钱要保管好,该用的地方还是要用的,吃得要好一点。养老钱安排分配的权利是您自己的,造黄埔亭不是您想造就能造得成的,况且您的养老金也不够造黄埔亭。

二是深入调查分析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下半年,服务对象在女儿不同意的情况下于变卖了自住唯一房产,当时需迁出户口又没有地方落户口,找了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解决,而卖房合同已注明户口迁出后才能支付剩余大额房款。服务对象心急如焚地找到社区,社区工作者立即走访辖区所在派出所,找到领导沟通,并于打报告当日下午就将服务对象的户口落到社区集体户。2010年春节,保姆回家过年,服务对象独自在家过年,社区安排助老服务员年三十上门了解生活所需,陪服务对象聊天。大年初一上午,社区工作者与助老服务员上门给服务对象拜年送福字、送水果恭贺新禧,并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当日上午举办的新春居民大团拜活动,让服务对象在传统的中国节日里感受到尊重、祝福,分散孤独寂寞的忧伤。2010年春节后,服务对象与保姆因此前承诺赠与保姆一定金钱以谢照顾的承诺未能到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个担心给了钱,拿钱走人不尽赠与责任;一个叫嚷不给钱就走人。服务对象伤心流泪舍不得她走,双方争论过多次又达不成一致意见,一直僵持互不相让。社区工作者介入调解,有针对性地指出,既然做过承诺就得兑现,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经社区工作者及社区调解委员会的介入协调,服务对象与保姆达成照顾到终老后赠与4万元现金的协议,并当场付清赠与款。

三是利用社区活动,让其融入社会。社区工作者通过各种节日的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如元宵节送汤圆、端午节送粽子、重阳节请吃长寿面等活动,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结识朋友,增进交流,在团体活动中体会到不同人群的关爱给予人间的温暖。组织社区医生定期为服务对象量血压,提供长期跟踪医疗服务。服务对象喜爱购保健品养生,社区医生从专业营养学角度帮助分析,建议食补对老年人最合适,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身体健康。积极帮助老人解决享受退休教师待遇问题,2012年元旦后,服务对象给社区工作者又送一些复印资料请社区开证明,要求享受退休教师待遇。社区工作者耐心地回复:1975年特赦证明已清楚,信访不需社区提供证明。

五、案例评估

⒈成效评估。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采用了社会心理疗法、家庭疗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介入个案,除了社区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治疗外,还将服务对象的家庭、社区资源等整合到服务对象的治疗中,从而为他的身心康复尽可能全方位的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服务对象缓解和摆脱内心的焦虑和孤独。2012年3月10日,服务对象在医院病逝,平静地走完了92岁人生,临终前亲子女在病床前照顾,并为老人办理后事。最后,社区工作者协调了保姆遗赠纠纷案,服务对象亲子女依法继承遗产。

2.自我评估。社区工作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积极的、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合理运用个案工作技巧,巧妙而又灵活地处理好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关系,注重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排解服务对象的内心压抑。在整个工作实施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合理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在老人临终前。2012年2月,服务对象因病住院,社区工作者探望并向主治医生问询了解老人病情。3月1日,服务对象亲侄女来社区就服务对象的存款问题与社区工作者沟通,社区工作者建议:1、由其通知服务对象亲生子女;2、老人的银行存款社区不能保管;3、老人的财产可做遗嘱公证;4、老人的看病费用要保证;5、社区可帮忙联系律师和公证人员。当社区工作者联系好了律师和公证人员后,亲侄女表示老人还没有此打算故而暂缓。3月8日下午,服务对象亲女儿给社区打来电话,已到医院照顾住院父亲。

3.不足之处。在开展本案实施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有时会受服务对象的情感所左右,很难与服务对象维持中立的专业关系及工作人员自身应有的权威,致使服务对象对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感,这不利于服务对象的独立自主。

六、专业反思

社区工作者本着平等的、真诚的态度,以一种探讨、协商的口吻和服务对象进行访谈,这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帮助服务对象提升对问题的自决能力。此外,社区工作者让服务对象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

虽然本案没有预想的复杂与麻烦,但也折射出了当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直接引发了老年人孤独、焦虑、无助感、无成就感等心理问题。社区工作者感觉到,要加强亲情沟通。服务对象自尊心强,精力充沛,想法多且善变,于一般随遇而安的老年人不同,可能是源于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不论什么原因家庭破碎后,亲情应还在。在本案中,服务对象不愿提及亲子女,但最终是在亲子女的陪伴下走完了最后的人生。嘴上不提,心里还是放不下的,这大概就如我们常说的口是心非。服务对象与亲子女间直接联系不多,缺乏有效的亲情沟通,情感上的“依存度”不是很高。作为子女要做到尽孝,首先要理解长辈,照顾到老人的情绪,尽可能为失去家庭温暖的亲人营造良好氛围,让其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同时社区工作者要坚持贯彻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原则,适时抽身,杜绝“救世主”情怀。社会工作者是一种专业的助人者,而非万能的助人者。当面对服务对象时,社区工作者应在秉持“保护生命”的至上原则下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自决权。在进行个案服务时,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在于让服务对象知道本身的权利及协助他们获得合适的服务,而不是“主导”服务对象完成所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1年02期。

[2]顾大男;柳玉芝;;我国机构养老老人与居家养老老人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3]易松国;鄢盛明;;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3期。

[4]李慧娟;家庭养老照料中护理工作介入模式的调查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5]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